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鹘式蒙古文

回鹘式蒙古文

用回鹘字母拼写早期蒙古语形成的文字。回鹘字母来源于粟特字母。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后,率先在蒙古贵族中传授回鹘字母用以拼写蒙古语的是回鹘人塔塔统阿。蒙古帝国建立后,开始用回鹘式蒙古文记录法令、户籍、缮写公文等。回鹘式蒙古文在1269年以后,曾受到一定限制,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命国师八思巴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并三令五申,限制使用回鹘式蒙古文,元代后期,回鹘式蒙古文才又逐渐通行。蒙古族最初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时,使用了多少个字母,至今未见明确记载。后人对元代对回鹘式蒙古文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其字母总数为19个,分表示元音和表示辅音两大类。书写时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结合得很紧,笔画连在一起,一气呵成。其拼写法基本上沿用回鹘文的规则,不但字母与读音大体一致,就连字母在不同位置上的变体、行款格式等基本一致。但早期拼写法不大严密,有一个词分成两段书写的情况。书写是由上往下竖写,从左往右移行。字母处在词首、词中、词末不同位置时,笔画略有变化,以适应连写的需要。回鹘式蒙古文从13世纪到17世纪初是第一阶段,这时字母的笔画结构及拼写规则与回鹘文相似。到17世纪以后,进入第二阶段,发展成为两个支派。一支是现在通行于我国蒙古族大部分地区的蒙古文,另一支是仅在新疆蒙古族中使用的托忒文,这两种蒙文,无论在字母表或在拼写法上都同回鹘式蒙文有明显的区别。用回鹘式蒙古文写成的文献,以原件形式保存下来的不过数十种,有写本、刻本、碑铭、印文、符牌等几大类,这些文化遗产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在研究蒙古族的历史、文字、语言文字等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早在19世纪2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研究回鹘式蒙文文献,法国、俄国、匈牙利、波兰、美国、蒙古国学者曾发表过一些论著。建国后,我国学者在搜集、研究回鹘式蒙文文献方面取得了不少新成果,出版了文献汇编,发表了一些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和论文。

猜你喜欢

  • 向阳地

    ①古地名。见于《拉失德史》。为突厥语Mangalai Suyah意译。为※东察合台汗国的组成部分,系※朵豁剌惕部※异密家族的世袭领地,其地域基本上是西辽时期※东部喀喇汗王朝的属地,包括葱岭以东喀什噶尔

  • 哈尼梯田

    哈尼族经营水稻耕作的方式。云南不少山地民族都能开垦梯田,但所垦台数之多、技术之精,首推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并别具特色。史载,明初为鼓励农垦,对于率众开荒、扩大耕地的头人,曾授予土官职务。清嘉庆《临安府志

  • 太沵河

    即“太鲁水”(273页)。

  • 斯蒙木朗

    独龙语音译。即水冬瓜树地,是解放前云南贡山独龙族主要耕地之一。独龙族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水冬瓜树较一般的树枝叶茂盛,砍烧后,灰烬多肥力大,可以连种3年庄稼。这种树生长快,可以缩短休耕时间2—3年。

  • 欧烈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属辽兴宗※延庆宫。

  • 迭儿列斤蒙古

    见“都儿鲁斤”(1817页)。

  • 欧辛

    见“耶律察割”(1323页)。

  • 郢州蛮

    东晋南北朝时郢州郡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古代泛称※荆蛮。汉代称※武陵蛮、※江夏蛮。南齐时属郢州。分布在夏口城(今湖北武汉市)一带。永明六年(488),南朝齐以郢州蛮田驷路为试守北遂安左郡太守,

  • 龙州军民指挥使司

    明代四川地方土司官署名。参见“松潘等处安抚司”(1298页)。

  • 女古

    契丹语,又译作“女姑”,意“金”。①此作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名。女古为辽世宗※积庆宫下之一抹里。辽圣宗※兴圣宫下有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亦名此,该宫下尚有两※石烈(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