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龙事件
民国年间彝、汉民众反抗法国不法传教士事件。1931—1933年间,法国传教士、四川马边县天主教司铎密龙(汉名谢纯爱)在挂灯坪一带以传教为名,肆意欺压、剥削当地彝、汉民众,并企图占据大片山林和河流,开办银矿,修建飞机场等,激起民众强烈不满。彝族群众决意将其赶走,保护自己的土地。1933年夏,侯普呷独等30余人至密龙住处,将其捆绑,拟押往西冈山,因密龙抗拒不行,中途死去。国民党当局摄于法国政府的压力,敦促彝族交出当事者,赔偿银两。侯普呷独被捕后,死于马边县狱中。
民国年间彝、汉民众反抗法国不法传教士事件。1931—1933年间,法国传教士、四川马边县天主教司铎密龙(汉名谢纯爱)在挂灯坪一带以传教为名,肆意欺压、剥削当地彝、汉民众,并企图占据大片山林和河流,开办银矿,修建飞机场等,激起民众强烈不满。彝族群众决意将其赶走,保护自己的土地。1933年夏,侯普呷独等30余人至密龙住处,将其捆绑,拟押往西冈山,因密龙抗拒不行,中途死去。国民党当局摄于法国政府的压力,敦促彝族交出当事者,赔偿银两。侯普呷独被捕后,死于马边县狱中。
“钁里”,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名。东钁里为应天皇太后※长宁宫下之一抹里。是宫下另有一抹里称“西钁里”。又,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有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径名“钁里
旧时四川凉山彝族习惯法。彝语又称“尔德杰威”,意为规矩、道理。用以处理一切社会问题,人人必须遵守先例,遇事援引、参照以前执行的习惯办法,彝称“跟路路”。但历代也有一定的改进与灵活变通。主要内容包括几个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五年(1407)正月设置之亦文山卫分别称作依努卫、依努山卫。
见“石勒”(447页)。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在肯特山东、当克鲁伦、鄂嫩2河河源。东至得勒格尔罕山接本部中后旗界,西至塔尼特河接土谢图汗部中旗界,南至巴颜乌兰山接本部右翼中左旗及右翼中前旗界,北至肯图尔河接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末
古地名。在今甘肃舟曲县西北。三国时,魏、蜀争夺凉州。魏黄初初年(220),魏已据凉州大部。蜀除不断出兵与魏战于武都、汉阳、南安、陇西外,还开辟沿白水江、白龙江流域羌中地区以通湟中的道路,沿途建立据点,
见“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305页)。
珞巴族阿帕塔尼部落设在村寨中的一种平台建筑物。其为各氏族社会活动中心及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一般一个氏族拥有一个平台,偶尔亦有两三个关系密切的氏族或是不同等级的氏族共用一平台,大氏族也有分设多个的。
碑铭。清乾隆帝为炫耀其在位时之武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击败廓尔喀军后,亲撰《十全记》,以汉、满、蒙、藏四体文字勒石树碑于拉萨布达拉宫前。汉文全文分别著录于《清高宗实录》、《卫藏通志》。所谓十全
见“马合木·太”(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