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罕托洛亥
地名。又作“察罕托罗海”,蒙古语,“察罕”谓“白”,“托洛亥”谓“头”,意译为“白云山”。亦名察罕城。位于青海省哈拉图西,南滨倒淌河。清圣祖亲征噶尔丹,遣使宣谕青海诸部,会盟于此。雍正元年(1723),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亦于此诱聚诸部落。道光三年(1823),陕甘总督那彦成以其地当孔道,特建城堡,以镇海营副将驻防。咸丰六年(1856)撤防,城废。青海官员每年秋季在此祭海,并召集环海八族、西宁熟番八族首领会盟。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海神庙,后因动乱被毁。
地名。又作“察罕托罗海”,蒙古语,“察罕”谓“白”,“托洛亥”谓“头”,意译为“白云山”。亦名察罕城。位于青海省哈拉图西,南滨倒淌河。清圣祖亲征噶尔丹,遣使宣谕青海诸部,会盟于此。雍正元年(1723),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亦于此诱聚诸部落。道光三年(1823),陕甘总督那彦成以其地当孔道,特建城堡,以镇海营副将驻防。咸丰六年(1856)撤防,城废。青海官员每年秋季在此祭海,并召集环海八族、西宁熟番八族首领会盟。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海神庙,后因动乱被毁。
唐代南诏行政机构名。为六节度之一。据《南诏德化碑》“(赞普钟)十四年(唐代宗永泰元年,即765年)春,(阁罗凤)命长男凤伽异于昆川置拓东城。”改称鄯阐府。依樊绰《云南志》则谓:“拓东城,广德二年(76
1811—1872清代藏书家、著作家和书法家。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字子偲,号邵亭,晚年号眲耳。※莫与俦子。道光三年(1823),随父到遵义府求学,五年考取秀才,十年中举。通汉、宋学,精尔雅六经、名物、
明置。永乐三年(1405),湖广都指挥佥事谢凤招抚治古等18寨苗族首领龙答哥等175户,皆内附。以其地设长官司,龙答哥为长官,给印章,赐冠带、袭衣、钞币,蠲其民租徭等。隶贵州宣慰司。其地为苗族聚居地。
见“莫何”(1823页)。
元朝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至大元年(1308),太宗窝阔台曾孙火郎撒始受封。其子忽鲁歹,孙忻都察先后袭封。
州名。广东瑶族主要聚居区。隋开皇十年(590)置,治桂阳县(今广东连县)。唐时辖境相当于今连县、连南、阳山等地。元至元十七年(1280)升为路,不久复为州。清康熙时曾在此设理瑶同知,驻三江口城,专理瑶
藏语音译。西藏地方铸造的银币之一。面值1.5钱。含纯银约75%,1909年铸造。较其余银币重量轻,质地较好,系以西藏民间银两打制而成。与“九松西著”、“甘丹颇章”、“觉阿尼西”4种银币通称“章噶噶布”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所辖的一支武装。1945年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建立,国民党傅作义部队中的三支蒙古武装,不满国民党的民族歧视政策,弃暗投明,经过整编,改为骑兵独立旅,由李森任旅长,寒峰任政治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默勒札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阿喇布坦拒从罗卜藏丹津叛,率众归清。三年(1725),封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2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
见“乌巴繖察青台吉”(3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