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拉祜族

拉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拉祜普”、“拉祜纳”、“拉祜西”。清代汉文史籍称“倮黑”,解放后统称“拉祜”。人口411476 (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临沧地区,其中50%聚居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其祖先源于由青藏高原南迁的古代羌人,汉晋时期与其他南迁的一些羌语族体被泛称“昆”或“昆明”,唐时称“锅错蛮”,分布在今云南金沙江以南地区。公元17世纪以后又分东西两路大规模南迁,逐渐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唐宋时受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清时期除受中央王朝统治外,还受傣族封建领主管辖。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初,曾联合附近各族人民不断反抗清王朝和傣族土司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由于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放前分布在澜沧县东北及临沧、双江、景谷、镇沅、墨江、元江等地的拉祜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分布在澜沧县西南及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的拉祜族,因直接或间接受傣族土司统治,经济受封建领主支配,某些地区甚至保留有原始公社制残余。婚姻实行一夫一妻族内婚制,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包办婚姻很少。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和大乘佛教,少数还信近代传入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等。传统舞蹈有芦笙舞。语言属汉藏语族藏缅语系彝语支。有通行不广,原由西方传教士创制,解放后经过改革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使拉祜族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猜你喜欢

  • 皮筏子

    亦称筏子,古称革船。黄河中、上游一带回、东乡、保安、撒拉、汉等民族传统水上运载工具,以兰州一带为最多。由来已久。据《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曾遣兵乘“革船”南下水。《旧唐书

  • 雍正上谕八旗

    书名。清官修雍正朝谕旨汇辑。雍正九年(1731),果亲王允礼等奉旨承纂,始将五年(1727)以前所发谕文汇辑成帙,继又续辑,最终收录530余条,20余万言,于乾隆初年刊刻成书,凡1函10册。该书谕文属

  • 黑尤蒙

    瑶语音译,意为“瑶人”。旧时云南省金平的“平头瑶”、马关的“白头瑶”、河口及越南北部的“沙瑶”的自称。他们都认为“同出一家”,即源于广西。

  • 南夷道

    古道名。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为加强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纳唐蒙建议,设置犍为郡(今四川宜宾),征发士卒修筑此道,从僰道(宜宾)修至夜郎牂牁江(北盘江)流域。自此向西可直抵滇中地区。

  • 板闷竜

    傣语音译。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各勐负责管理水利灌溉系统的专职人员。主要负责组织人员兴修沟渠和分水灌田。傣族地区各级封建领主为确保各种贡纳和实物地租的征收,对农田水利特别重视,宣慰使司署(西双版纳地区最高

  • 耶律察八

    金代海陵王※完颜亮之昭嫒。契丹族。曾许嫁奚人萧堂古带。海陵王纳之,封昭嫒。时堂古带为护卫,恋旧情,使侍女习撚以软金鹌鹑袋暗赠,事觉,被海陵王于宝昌门楼手刃击杀,堕门下死。

  • 桂管布

    见“桂布”(1801页)。

  • 策楞

    ?—1756清朝大臣。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尹德长子。乾隆初任御前侍卫,二年(1737),永定河决口,奉命赴芦沟桥赈灾。累迁至广州将军、两广总督。因秉公为布政使唐绥祖雪冤,受乾隆帝嘉奖,加太子少傅。

  • 东女国

    古部落名。为“羌之别种”。唐代约分布于今四川西北、青海东南一带。辖户四万,拥兵万人。以女为首领,故称。为别于西海(今青海湖)之西女国,故称东女国。王号宾就。王死仍选女为大、小王为嗣。女官在内,男官事外

  • 达奥

    达斡尔族的一种民间歌曲。达斡尔语音译。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曲调动听,题材广泛,包括生产活动,劳动人民的生活与爱情,自然景象和风俗习惯等。在民间相当流行,数量居被搜集到的民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