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木速蛮

木速蛮

元代对伊斯兰教徒的称谓。为波斯语、阿拉伯语音译,又作谋速鲁蛮、没速鲁蛮、木速鲁蛮。铺速满,即今译穆斯林。元代汉文文献通常将西域各族之木速蛮称为回回。多为当时东来中国的中亚、波斯籍军士、工匠、官员、商人及学者等。,东南沿海地区也有一小部分木速蛮是唐宋时期寓居中国的波斯、大食人的后裔。广泛散布于全国各地,一般呈大分散、小集中状态,世代保持伊斯兰教信仰及其制度和习俗。元代,木速蛮属于四等人中色目人之一种,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南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元朝统治者采取各种宗教兼容政策,其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都不受限制,故皆长期保持自己的特点,虽受汉族强烈影响,普遍接受汉文化,仍与汉族及其他民族居民有别,而逐渐形成为回族。

猜你喜欢

  • 叶尔羌

    见“莎车”(1827页)。

  • 平阳

    古地名。春秋晋置。治今山西临汾市西南。西汉为河东郡二十四属县之一。东汉为平阳侯国。三国魏复改为县。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并入禽昌,太和十一年(487)复置。汉(前赵)永凤二年(309),汉主刘渊自

  • 徒河州

    唐代招抚契丹所置州名。一作徒何州。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附唐,唐置松漠都督府,以大贺氏八部之一芮奚部为徒河州,以原部辱纥主(部落首领)为刺史以统之,隶松漠府。武则

  • 波曼

    傣语,“波”是“父”的意思,“曼”为“寨子”,即村寨之父。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对农村公社首领的称呼。最初是通过民主方法推举产生。原为社会“公仆”,凡遇重大事情,均得召开村民大会商议决定,依据原始平

  • 却英多吉

    1604—1674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十世活佛。又作噶玛巴·却英多吉。藏族。生于青海果洛堪希塘。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被迎入寺院学经。次年,举行戴冠典礼,随巴卧祖拉嘉措在拉钦寺受戒,得阅甘珠

  • 爬得

    拉祜语音译,意为“租种”。旧时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地区对租佃的称谓。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解放前在拉祜族内部已产生租佃关系,出租的土地大多是水田(旱地在拉祜族内部多为“借种”),出租者多是地富阶级,租

  • 武都氐

    见“白马氐”(597页)。

  • 蜗牛脍

    古时壮族民间风味食品。流行于广西山区壮族民间。制法:将山林中捡回的大蜗牛,用煮开的米汤烫死,把蜗牛肉取出,去内脏、洗净,用竹刀将蜗牛肉切成细片,加油、盐、葱、姜等调料,入锅炒熟,即可进食。其味鲜美脆嫩

  • 溜索

    解放前我国云南省怒江地区的傈僳、怒、独龙等民族一种古老的渡河交通工具。上述民族地处高山峡谷,境内河流湍急,过去人们渡河大多以竹篾编成粗索,固定在河流两岸的山坡上,一端高一端低,通常两根并排,相距不远,

  • 亦屯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十五年(1417)设置之亦东河卫均称作伊屯河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