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标语

标语

我国广东省部分汉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广东省怀集县西南部诗洞、永固、大岗、梁村、桥头等乡及封开县与上述地区毗连的长安、金装、七星等乡的部分村庄中。使用这种语言的约有七八万人。各地标语有些差别,但基本上可以通话。诗洞标语有20个声母和79个韵母;有6个舒声调和4个促声调。在它的9个元音中,仅a有长短对立;有—i、—u、—m、—n、—、—p、—t、—k八个韵尾,还有自成音节的m和。跟同语支的语言相比,它的声母明显简化,复辅音、唇化音、先喉塞音、浊塞音、浊擦音和清鼻音等声母已不复存在。韵母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低元音高化、唇化,所以它比其他语言多了几个圆唇前元音,而且这些韵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标语的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合成词居多。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与壮侗诸语言基本相同,几乎每个音节都具有词汇意义。标语和本语族其他语言一样,词类没有表示性、数、格、体、式、态等范畴的标志和词形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标语的主要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秦汉以前,操壮侗诸语言的先民居住在今广西、广东西部,贵州南部和云南东部这一大片地区,而讲标语的先民居住在这片地区的最东边。当时他们分布的地区可能比现在宽广,人口也比较多。自秦辟岭南,凿灵渠以通航运后,历代王朝经营岭南者多取道湘江、漓江、桂江到达梧州、广州这条路线。因此汉族移民居住在桂北、桂东一带的日渐增多,说标语的先民与壮侗诸族的先民被这一带的汉语区所阻隔,尤其是隋唐,侗水诸族先民陆续北迁之后,说标语的人与壮侗诸族的来往减少,标语除独自发展外,受周围汉语的影响也更多了。所以目前标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受汉语的影响较深,其变化之大较傣、泰、老挝等语言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标语中汉语借词的数量比本语族任何语言都多;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本语族各语言的修饰成份大都在中心成份的后面,而标语的修饰成份除形容词外,其余修饰成份都移到中心成份的前面去了。尽管如此,从发生学的观点来看,标语与壮侗诸语言的亲缘关系是无可怀疑的,在最基本的词汇中,有相当多的同源词;语法、语音系统大致相同,声、韵、调的对应关系比较明显,标语和侗水语支的语言,尤其是跟拉珈语的关系更密切一些。从侗水诸族古代分布和后来迁徙的情况以及这些语言之间的关系来看,说标语的人很可能是侗水诸族北迁后继续留在广东西部地区的孑遗。

猜你喜欢

  • 元天穆

    ?—530北魏末大臣。河南洛阳人。鲜卑元氏。游击将军元长生子。善骑射。年二十,任员外郎。孝昌(525—527)中,以太尉奉使北上慰劳镇压六镇义军之广阳王元渊等。路经秀容川,结识尔朱荣,约为兄弟。未几,

  • 戚龙州长官司

    清代四川彝族土司名。明洪武七年(1376),调云南大理府张起朝从征※月鲁帖木儿(蒙古族),留镇建昌(今西昌市),授威龙州(治今四川德昌县西南)土知州。永乐二年(1404),改为威龙长官司,以张氏为长官

  • 内蒙古自治学院

    为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培养蒙古干部而设立的学校。由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与中共冀热辽分局商定,设在赤峰。金起铣任院长。1946年3月15日开学,学生来源于卓、昭两盟各旗。以培养忠实为内蒙古人民解放事业服务

  • 苗歌

    苗族民歌。流行地区较普遍。唱时用真声,略带朗诵形式。贵州东南地区也有的采取边唱边讲述的形式。歌的曲调分古歌、情歌、飞歌(或大歌)、丧歌及祭祀歌,各具特点。古歌浑厚、拍节分明。情歌旋律优美,一般低声对唱

  • 荒扎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甘孜藏区德格地区对较低一级贵族的称谓。汉称“小头人”。因战功、治绩或受土司殊遇从下级行政人员中超擢。土司封赐给一定的土地,每年需向土司纳贡赋,贡赋的多少视经济状况而定。主要担任“班假

  • 满官嗔

    见“蒙古勒津”(2336页)。

  • 咸和

    唐代渤海国王大彝震年号。830(《旧唐书》作大和五年,即831)—857年,凡28年。

  • 蒲察郑留

    ?—1216金官员。字文叔。东京路(治今辽宁辽阳市)斡底必剌猛安人。女真族。蒲察氏。大定二十二年(1182)进士,由高苑主簿,补尚书省令史,历监察御史、户部侍郎、顺义军节度使等。以儒家伦理处理兄弟争财

  • 关南之战

    见“白马岭之战”(607页)。

  • 羽厥

    见“乌古部”(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