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清准贸易

清准贸易

清朝政府与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之间的经济交流。自清初起,双方即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早在巴图尔珲台吉统治时期(1634—1653),其与兄弟子侄俱先后遣使献贡于清,与之一起聚牧的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诸台吉亦常随从向清廷遣使,并进行贡外携货贸易。康熙十年(1671),噶尔丹取得准噶尔部统治权后,贸易进一步发展。除每年、或间年遣使一次进京外,还不时令人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等地互市。商队人数由从前的百数十人扩大至数百人、甚至千余人、或数千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以其商队纪律松懈,任意放牧牲畜,践食田禾,捆缚内地平民,劫掠财物,限其遣使进京纳贡,不许过200人,并严行约束所部。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引兵侵袭喀尔喀,贸易虽一度受到影响,实际上并未中断。策妄阿拉布坦时(1697—1727年在位),贸易活动重新活跃。每次商队大约300人左右,互市地点主要在甘州等地。后因与清廷矛盾加深,商队多往西宁、多巴诸地贸易。噶尔丹策零(1727—1745年在位)及其子统治时,贸易空前繁荣,不仅多次派进藏熬茶人到西宁、东科尔等地易换各种绸缎、布疋和日用必需品,自雍正六年(1728)起,还屡遣人至北京进贡并于肃州(今甘肃酒泉县)互市。乾隆四年(1739),准噶尔、喀尔喀两部勘分牧界后,贸易活动尤为频繁。除贡市外,每隔2年,还于肃州开辟定期互市。每次贸易额达银数万两。乾隆十五(1750),增至19万余两。有力地促进了准噶尔同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 蒙古游牧记

    书名。清张穆撰。成书于道光十九至二十九(1839—1849)。16卷。卷1: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游牧所在;卷2: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土默特)游牧所在;卷3:内蒙古昭

  • 回鹘

    古族名。即“回纥”(780页)。

  • 那曲

    藏语音译,又称哈拉乌苏或黑河。①地区名。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接壤,辖那曲、安多、聂荣、巴青、索宗、比如、班戈、嘉黎、申扎等9县,专区机关驻那曲卡。②县名。在西藏自治区中部偏

  • 刘蠡升

    ?—535北魏起义首领。又写作刘䗍升。族属稽胡(又作步落稽、山胡)。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十二月,举兵反魏,据云阳谷(今山西左云县),自称天子,改元神嘉,置百官。活动于汾州(今山西汾阳

  • 呢玛善

    ?—1824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姓呢玛奇氏,其先世居苏完。达三泰子。初由闲散随征湖北,镇压白莲教起义。嘉庆二年(1797),授蓝翎侍卫。次年,歼灭黄号首领齐王氏、姚之富等,擢三等侍卫。五年底,以二

  • 趉胡吕乌甘豆可汗

    唐贞观九年(635)太宗授吐谷浑王慕容顺之封号。见“慕容顺”(2438页)。

  • 乃颜城

    元地名。一作聂延城,清文献作纳延城。故址约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中兴镇东南方。为元代捞珠之所。

  • 随人箭丁

    参见“随丁”(2134页)。

  • 闹火把

    苗族丧俗。亦称舅家闹火把。苗族遇有丧亡,依俗须及时向舅家报丧,并在埋葬之前,于庭院或楼门边举行“辩死理”,即闹火把仪式。由丧家与舅家双方请牙郎进行。在场地烧一炉大火,舅方牙郎追问亡者病故原由,指责甥男

  • 布雷彭康

    藏语译音。西藏贵族家族之一。居穷结地区。家族成员入仕者首有噶仲彭措康赛,清嘉庆十四年(1809)任仔本;雪仲布雪巴,二十年(1815)任米本,道光二年(1822),陪班禅赴扎什伦布寺,十年(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