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爱猷识理达腊

爱猷识理达腊

1338—1378

明代蒙古可汗。一译阿裕锡哩达喇。孛儿只斤氏。元惠宗(顺帝)※妥欢贴睦尔长子。元至正十三年(1353),立为太子,兼中书令、枢密使。十六年(1356),中书左丞相哈麻及其弟御史大夫雪雪谋废妥欢贴睦尔,立其为帝。事泄,2人被杖杀。后,与生母完者忽都皇后奇氏(高丽人)谋废父皇自立,宫廷内分为帝派、太子派,各自与统军将领孛罗帖木儿或扩廓帖木儿相结。自二十四年(1364)起,双方矛盾激化,北方元军内部混战,南方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以孛罗帖木儿称兵犯阙,出奔冀宁,下令讨孛罗。翌年,孛罗被诛后,由扩廓帖木儿护送回京。母后奇氏传令扩廓帖木儿以兵拥其入城,欲胁帝禅位,因扩廓止兵未遂。二十七年(1367),在内外交困之中,受父命总天下兵马,以稳定局势,抗击北上的农民军。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明北伐军进逼大都(今北京),被迫随皇室退守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翌年,上都被明将常遇春攻破,退居应昌(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西岸)。三十年(1370),父卒,嗣汗位,称必力克图汗。次年改年号宣光,史称北元。同年,应昌失守,宗室、大臣、宝物多被明军俘获,独率数十骑突围,退入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与扩廓帖木儿会合。宣光二年(洪武五年,1372),在和林附近击败明将徐达的中路军,使明太祖力图消灭北元的计划受挫,暂时中断对漠北的进攻,北元乘势驱骑南下,进入漠南、华北。宣光四年(洪武七年,1374),北元据点兴和(今河北张北县)被明将蓝玉攻取。次年,大将扩廓帖木儿卒,南下诸路元兵多被残破,势衰。八年(洪武十一年,1378),病卒,弟脱古思帖木儿继位,上庙号昭宗。明太祖为招降其部下,亲撰祭文,两次遣使至漠北吊唁。一生崇尚佛教,常召藏僧、高丽僧至宫中讲经;又酷爱书法,史称,“其楷遒媚,深得虞永兴之妙,非工夫纯熟,不能到也。”

猜你喜欢

  • 靖安皇后

    见“萧温”(1991页)。

  • 贷勃山

    古山名。一作貣勃山。所指无定论,旧说是大兴安岭南段之索岳尔济山,一说是其西北之厄尔伯山;今人或认为即犊了山(今称老头山);一说是大兴安岭上之特尔莫山。史载南室韦因居地下湿,夏季移此及欠(次)对山居住。

  • 尼玛

    怒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福贡县怒族对巫师的一种称呼。过去当地怒族人认为这种人不仅能给人驱鬼治病,还能到阴界去把失去的魂魄招回来,但也能摄取人的灵魂致死。所以有些人对他们敬而远之,甚至发生过驱逐和杀害他们

  • 同?氏造像记

    古碑铭。北周保定四年(564)立。所在地不详。《金石萃编》有著系。碑后题名可识者160人,其中同��氏81人,占一半。是了解南北朝时期同��羌人

  • 蒙古衙门

    官署名。理藩院前身。后金、清廷用以管理、控驭漠南游牧蒙古(内蒙古)各部而设。当成立于天聪六年(1632,一说崇德元年,1636)。承政,初为阿什达尔汉、达雅齐塔布囊;其参政,初为尼堪(纳喇氏)、扈什布

  • 巴勒

    德昂语音译,亦作布列、布雷。为分布在云南潞西、陇川等地德昂族的自称,属“别列”支系。信奉小乘佛教中忌戒较严的※“左抵教”和※“多列教”。其妇女剃发,裹黑布包头,戴大耳坠、银项圈,又因其妇女筒裙颜色中红

  • 冷边土司

    明清时土司名。在四川打箭炉之西。世由藏族头人任土司。传至连呷水撒,其子安支于永乐八年(1410)因功改授冷边长官司长官。明末内部纷争,势衰,所属西番河西诸寨为强部所并。清顺治九年(1652),阿撒投诚

  • 和其奴

    ?—469北魏大臣。先世为素和氏,后改今姓。少有操行,善射御。初为三郎,转羽林中郎。向以恭勤著称。赐爵东阳子。封奋武将军。文成帝拓跋濬(452—465)初年,迁尚书,加散骑常侍,晋爵平昌公,拜安南将军

  • 浦峪路屯田万府户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置。因在金浦与路境内而得名。府治故址在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一说在该省乌裕尔河流域;或说在今齐齐哈尔市一带。今呼兰河、通肯河和拉林河一带,是其主要屯垦地。元世祖初

  • 会社制度

    清代在甘肃河州(今临夏)回、东乡、撒拉等民族聚居区推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清廷为了有效制止河州地区各族穆斯林的反抗斗争,加强统治,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改明时“里甲制”为“会社制”。每会辖20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