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天爵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的使臣。原为明朝边民,后入土默特,通蒙语。嘉靖二十年(1541),奉俺答汗命,与肯切至大同,要求通贡互市,被明世宗拒绝,并被无理扣留。不久,在俺答汗的强烈要求下,被放回,肯切仍被留作人质。翌年,再奉命至大同要求通贡互市,被明大同巡抚龙大有强行拘捕冒功,与肯切同被明世宗下令杀害,引起明、蒙之间激烈的军事冲突。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的使臣。原为明朝边民,后入土默特,通蒙语。嘉靖二十年(1541),奉俺答汗命,与肯切至大同,要求通贡互市,被明世宗拒绝,并被无理扣留。不久,在俺答汗的强烈要求下,被放回,肯切仍被留作人质。翌年,再奉命至大同要求通贡互市,被明大同巡抚龙大有强行拘捕冒功,与肯切同被明世宗下令杀害,引起明、蒙之间激烈的军事冲突。
见“野儿定河卫”(2046页)。
见“替里卫”(2148页)。
清代的一种官服。以黄色面料缝制的短外衣。马褂,原是骑马的服装,衣长与坐骑齐,袖长及肘。面料用黄,以示恩宠。(1)例穿: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班领、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长,以侍卫补授之上驷
见“图们汗”(1435页)。
参见“八旗义学”(28页)。
契丹时期于北京房山云居寺镌刻的石刻大藏经。房山石经勘称宗教史上一大壮举。始于隋末唐初,前后断续千余年,几将重要佛经刻竣。据1956年调查,大小经板共1万5千余块,刻经1千余部,3千4百余卷,为我国现存
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的被统治等级。彝语音译。“曲”意为“白色”,“诺”即诺伙的前一字,意为在诺伙等级下的“白骨头”(人)。汉称“白彝”或“百姓”。约占总户数的50%。身份世袭。成员不稳定,富裕阿加
见“罗桑图旦久美嘉措”(1425页)。
壮族民间风味食品。流行于云南文山、广南、马关、西畴等地。在重大节日时食用。制法:用糯米稻草灰加入适量水份,将糯米浸泡其中,使其成黑色糯米,再加入腊肉丝、八角粉、草果粉、香菜、油、盐、姜、葱等,搅匀,然
?—1669清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瓜尔佳氏。大臣伟齐第四子。初任一等侍卫。崇德二年(1637),授议政大臣。顺治元年(1644),随军入山海关,定京师。二年,以扈从太宗功,授骑都尉世职。睿亲王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