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语族

蒙古语族

由原始共同蒙古语分化发展而形成为独立语言的一个语言群,与突厥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共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包括9种语言,即蒙古语、达斡尔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和莫戈勒语。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分别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和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莫戈勒语分布在阿富汗。蒙古语族诸语言间的同源关系,在词汇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它们共有大量的同源词:数千个同源词存在于多数语言,同源词较少的少数语言,其同源词数量至少也有1千左右。而且,这些语族同源词无论在语义上还是在语音上都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这一语族语言在语音系统上的共同点是,基本元音的特点相同,数目也相近。元音有长短的对立(只有东乡语失去这一特点)。存在元音和谐或其痕迹。基本辅音的特点相同,数目也相近。除个别语言外,由于词中非重读音节元音失落这一共同语音现象的出现,分别在词首和词末(音节末)不同位置形成了复辅音。在语法上,各语言的体词有数、格、领属,动词有体、态、祈使式、陈述式、形动词、副动词等范畴,而这些范畴的表示,也都用同源的语法形式。在语族内部,9种语言的异同点虽有一些交错,但以蒙古语、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为一方,以土族语、保安语、东乡语、东部裕固语为一方表现出各自的共同性,而两者的共同点往往又构成相互的对立,例如,前者的重音落在词的末一个音节,后者的重音落在词的第一音节;元音失落现象在前者发生在词的末一个音节而导致词末复辅音的产生,后者发生在词的第一个音节而导致词首复辅音的产生;前者元音和谐比较严整,后者元音和谐只存残余;前者失去了古代词首辅音h.后者保存着这个辅音h或其演变形式;前者有领格和宾格的区别,后者没有这两个格的区别,等等。达斡尔语和莫戈勒语,与两者的关系则多有交叉,达斡尔语在重音位置,复辅音的形成和元音和谐方面与前者相同,在古代辅音h和领、宾格问题上与后者相同;莫戈勒语在重音位置、元音和谐、领格宾格问题上与后者相同,在复辅音的形成(很少)和古代辅音h的失落方面与前者相同。达斡尔语和莫戈勒语与其它语言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们都保留着陈述式的人称词尾。因此,这两个语言在本语族中的地位较特殊。蒙古语族诸语言接受相邻语言的影响情况不尽相同,中国境内的各语言受汉语影响较大,其中保安语和土族语还接受了藏语影响,达斡尔语还接受了满——通古斯语的影响;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和蒙古国的蒙古语受俄语影响较大;阿富汗的莫戈勒语接受了突厥语、伊朗语的较大影响。外来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上。

猜你喜欢

  • 达普巴·罗桑登白坚赞

    1725—?西藏达普寺第四世活佛。又名阿旺·罗卓甲措。西藏工布江达县桃保果村人。曾任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及章嘉瑞贝多吉两大学者之师。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关系密切。文学名著《郑宛达娃》的作者。小说描叙印度王

  • 乡老

    参见“学董制”(1536页)。

  • 夺吉汪结

    清代后藏地方官员。藏族。为人干练,办事可靠。光绪十四年(1888),为东科尔,帮仔本公所书算。十七年(1891),为七品扎称营官。二十年(1894),升六品森宗营官。二十三年(1897),调补六品岭噶

  • 嘉靖腊尔山苗民起义

    明嘉靖年间腊尔山地区苗民起义。腊尔山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地区。嘉靖十九年(1540),该地连遭旱灾,粮食欠收,而土司和卫所官吏苛虐无度,民不聊生,奋起反抗。二十二年(1543),贵州铜仁平头苗首领※

  • 阿邻帖木儿

    元朝大臣。又作阿林铁木儿、阿怜帖木儿。畏兀儿人。秘书太监※阿的迷失帖木儿之子。善蒙古文,多闻识,历事数朝。由翰林待制累迁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仁宗时(1311—1320年在位),奉诏译《贞观政要》、

  • 红仡僚

    古族名。元代对部分仡佬族先民的称呼。《元史·成宗纪四》记作“红犵獠”。明清及民国时期又称红仡佬、红革老等。今统称为※仡佬族。以其服装为红色而得名。元大德十年(1306),有青山(在今贵州息峰县境)红仡

  • 伯要儿

    见“伯言儿”(1090页)。

  • 兀鲁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呼鲁河卫,并说清代有呼鲁河,在吉林城(今吉林省吉林市)西南500余里,流入赫尔苏河。

  • 千金公主

    ?—593又称大义公主。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大象二年(580),应突厥和亲之请,北周静帝将其嫁于突厥汗国佗钵可汗,为可敦(后妃)。次年,佗钵卒,依突厥俗复嫁佗钵侄摄图沙钵略可汗。时北周为隋所灭,遂怂恿

  • 剌鲁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罗罗卫。永乐六年(1408)三月,与兀鲁罕河等8卫同时设立,卫治在今黑龙江省宾县西蜚克图镇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