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笼
羌语“俄鲁”的音译,意为“碉楼”。羌族传统民居。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当时分布于川西北的冉夷,“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今四川羌族和阿坝藏族中仍保存这种建筑,一般都修筑在交通要道、山脊或村寨的中心,主要是用来防御敌患。多呈四方形,也有六角形或八角形的,下宽上窄,呈梯形,最高达十三、四层,高至十余丈。以石片和黄泥作原料,凭目测和经验,信手砌成,可历数十年以至数百年不倾塌。
羌语“俄鲁”的音译,意为“碉楼”。羌族传统民居。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当时分布于川西北的冉夷,“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今四川羌族和阿坝藏族中仍保存这种建筑,一般都修筑在交通要道、山脊或村寨的中心,主要是用来防御敌患。多呈四方形,也有六角形或八角形的,下宽上窄,呈梯形,最高达十三、四层,高至十余丈。以石片和黄泥作原料,凭目测和经验,信手砌成,可历数十年以至数百年不倾塌。
壮族抗倭英雄瓦氏之墓碑。清嘉庆十年(1805)岑某立。原碑在今广西田阳县田州镇那兰村那斗屯附近。碑文中央阴刻竖行正字:“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十六世祖妃妣瓦氏太君之墓”。是碑为研究壮族民族英雄瓦氏夫人历
黎语音译,意为“做私己”。解放前海南岛保亭、乐东、白沙3县毗邻黎族“合亩”(一种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组织)地区对个别家庭从“合亩”中抽出自己份额的土地(进行私耕私收)之称谓。“合亩”的耕地通常包括“合亩”
唐代吐谷浑人墓志。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刻制。1974年出土于宁夏同心县韦州,今存宁夏博物馆(一说192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存武威文庙)。石方8寸,文盖完好。志上端侧面有粗率的线刻缠枝卷叶花卉一枝,
金封爵,次国一字王号。天会中(1123—1135)太宗子完颜宗雅、皇统中(1141—1149)太祖孙完颜充先后受封。辽阳渤海人高桢,天眷中(1138—1140)亦以镇压奚、霫军民及警卫中京,进封代王。
?—1800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完颜氏。副将军查弼之孙。袭世管佐领,兼轻车都尉,累擢建昌总督。乾隆五十三年(1788),擢福州将军,代署总督。嘉庆元年(1796),授总督。四年(1799),署吏部
阿拉伯语音译。又作乃滋尔。①解放前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一种宗教负担,指人死后对礼拜寺的捐献。 ②伊斯兰教宰牲献祭的许愿活动。凡祭祀亡人请教长或阿訇念经、吃丧饭,皆称“过乃孜尔”。我国回、维吾尔、乌孜别克
?—1643明末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客列亦特氏。元代翁罕(王罕)后裔,卓立甘鄂尔勒克子。初游牧于额什尔努拉(原苏联乌尔扎尔一带)等地。屡率众迎击沙俄扩张主义势力。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拒绝
古族名。戎的一支。居河南伊、洛二水间。周襄王三年(前649),襄王异母弟王子叔带谋篡位,引其与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洛邑(今河南洛阳西),焚东门。襄王奔郑,向秦、晋求援。晋出兵平定之,襄王将其
部分台湾高山族人贮藏野兽头骨(主要是腭骨)的竹木架子。如部分泰雅人、布农人和阿里山曹人在居屋外建一小屋,内置竹、木构成的架子,将狩猎来的野兽头骨陈列架上,狩猎工具也贮藏于此,并视为猎神的处所,禁止妇女
清代内蒙古五路驿站之一。康熙三十二年(1693),由工部侍郎图尔宸和侍读学士喇锡负责建立。该驿路从北京出发,经昌平州、居庸关、赤城县到独石口,然后从独石口经察哈尔左翼和昭乌达、锡林郭勒2盟7旗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