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酥油花灯会

酥油花灯会

藏语称“美多却杰”,意为“摆花节”。藏族传统盛会。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等地。每年藏历正月十五举行,故又称“正月十五灯节”。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正月十五日,时宗喀巴创办拉萨※传召法会,为文成公主带到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供奉酥油花,遂沿袭成习。清代此灯花会已相当盛行。每年是日夜晚,拉萨、西宁等城市各寺院皆点燃用加色酥油捏制的各种人物、花木、鸟兽形象,做成酥油花灯,搭起陈列酥油花的花架,沿街点燃,供人观赏。届时,藏族群众盛装前往,载歌载舞,欢度节日。以青海塔尔寺的酥油群塑最著名,甘肃拉卜楞寺、甘孜理塘寺及云南迪庆各大寺院的灯花会很可观。显示出藏族人民造型艺术方面的才能。解放后,增添了现实生活题材。

猜你喜欢

  • 绰拜

    清朝武官。蒙古镶白旗人。巴林氏。天聪五年(1631),任牛录章京。八年(1634),以办事能干,不违使命,授牛录章京世职。崇德三年(1638),加世职为三等甲喇章京。是年,随大将军睿亲王多尔衮征明至山

  • 关中回民支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回民抗日武装。1940年2月,在“回民救国协会关中分会”的号召和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于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正宁县龙咀子。马全德任队长,马全辅任指导员。原有3个班。1947年初被整编为

  • 岭西室韦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亦称岭西部。由隋以前的北室韦分解而来。《旧唐书》称该部位于婆莴室韦东,分布在今小兴安岭北段西侧纳谟尔河流域(一说在外兴安岭南的西[昔]林木迪河源东)。为室韦中的强部之一。唐以后不见于

  • 玉孜伯克

    见“玉资伯克”(477页)。

  • 移刺子敬

    1111—1181金大臣。本名屋骨朵鲁,字同文。辽五院部人。契丹族。移剌氏。拔鲁之子。读书好学。皇统(1141—1149)间,佐移剌固修《辽史》,书成,任同知辽州事。天德三年(1151),入为翰林修撰

  • 东岱

    藏语音译。唐吐蕃军政建置,意为“千户”,隶属“五如”或“四如”之下,设东本一千户长管理。详见“部落使”(1906页)。

  • 梁书

    纪传体南朝梁史书。唐初姚思廉(557—637)撰。56卷。思廉字简之(一说本名简,以字行),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迁居关中万年(今陕西西安),入唐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编纂时多因其父

  • 五户丝

    见“科差”(1674页)、“丝料”(652页)。

  • 毗舍耶

    古岛屿名。亦作“毗舍那”、“毗舍邪”。宋代文献对台湾岛或其旁近某岛屿的称谓。据《诸蕃志》、《宋史·流求》等载:“流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澎湖,烟火相望,……旁有毗舍邪国,语言不通”。南宋淳熙年间(1

  • 瑶老制

    过去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由群众推选懂本民族历史,有丰富生产经验,办事公正,为群众所信赖的老人组成。主要职责是组织本村寨生产活动,主持宗教活动,按习惯法调解群众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并组织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