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勒巴图

阿勒巴图

蒙古语音译,意为“承担赋役的人”。在蒙古封建领主制度下,作为领主的属民,承担各种赋役。清译作“所属之人”、“所属旗人”。分为两种:向大领主承担赋役的小领主,亦可以此称之。通常主要是指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向领主承担赋役的阿拉特(平民),人身隶属于领主,不许逃亡,为蒙古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阶级。清代视其与僧俗封建主的具体隶属关系,又分称阿勒巴图(箭丁)、哈木济勒嘎(随丁)、沙比那尔(庙丁)。在僧俗封建主统治下,一切赋役皆由其承担,十分沉重,既要服兵役,自带马匹、装备,守卫边境,支援战争;又要承担驿站的劳役,维持驿递交通线,无偿供应过往官员及军人的食宿;而且还要向领主服贡役,遇有进贡、会盟、移营、嫁娶诸事,皆向阿勒巴图索取,甚至封建主被罚款和欠债,也要由其偿还。阿勒巴图可因担任旗内的官职,或因作战、服役、输财有功得免除赋役负担而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成为阿勒巴图中的特殊阶层。

猜你喜欢

  • 铁瓜

    见“鬓睹”(2588页)。

  • 大凌河

    河名。古称白狼河。蒙古语称傲木伦。在辽宁省锦县东。源出大宁境,自义州西60里入境,南流,经广宁左右屯卫,入海。又有源出边外喀喇沁尾苏图山之敖木伦河,自义州西九官台门东流入。绕义州城北,东南流,经杵头山

  • 哈剌和林河

    元代河流名。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之一支。发源于哈剌和林山。“哈剌”意为“黑”,“和林”一说意为“岩团”,一说意为“营帐”,即“黑岩团”或“黑营帐”。《元史·地理志》称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所建都城哈剌和

  • 彭彦晞

    即“彭士愁”(2176页)。

  • 文献通考

    书名。元马端临(1254—1322)撰。348卷。始撰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前后,大德十一年(1307)成书。全书以杜佑《通典》为兰本论述历代典章制度,上起三皇五帝,下迄南宋宁宗嘉定(1208—1

  • 十六国春秋

    书名。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北魏崔鸿撰。100卷,外《序例》1卷,《年表》1卷。作者出身世家,淹通书史,知识广博,历任魏中散大夫、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供职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三朝,备

  • 河西吐蕃供佛祈祷文木简

    原出自敦煌,今存武威文管会。木简共4支,长方形,有木柄可持。藏文颂佛祈祷文分别写在4支木简上,内容为祈求智慧增长、疾病消除、畜产繁殖。所敬之神佛主要是龙神及观音菩萨诸眷属,其中也提到一名本教神尧辛。从

  • 诺苏泼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尚黑、众多而强大的人群”。集中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地区的汉源、石棉;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泸定,泸州市的叙永、古蔺;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丽江地区的宁蒗、永胜、华坪

  • 攻敔

    见“句吴”(585页)。

  • 索卡尔瓦

    17世纪中期间隅地方部落首领。门巴族。被民众尊为“第巴”(王),辖众约3000户。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执掌西藏政教大权期间,曾派梅惹喇嘛洛卓嘉措回家乡门隅,加强对该地区政教统治,得到其有力支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