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琼南宗寺

阿琼南宗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安穹南宗寺”、“安俊寺”等,藏语称“南宗桑俄合丹吉林”,意为“南宗密咒教法兴旺洲”。在青海尖扎县。为青海地区古老之宁玛派寺院。历史上与今海东之夏宗、普拉央宗和海南之智革尔贝宗,同称为“安多四宗”,是僧人避居修持之胜地。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该地区宁玛派活佛班玛仁增修建。原有窟5所。因交通不便,规模不大,20世纪50年代,建有经堂、佛堂、昂欠各1座,僧舍47间,其香火地为迪红等村。1980年重建。该寺为尖扎县以及贵德县等地宁玛派教徒集中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三、四、九、十二月各集会一次进行法事活动。

猜你喜欢

  • 喀喇乌苏之战

    清军与准噶尔军的一次战役。康熙五十六年(1717),策妄阿拉布坦为夺取西藏,遣大策凌敦多布领兵6千,突入拉萨,杀拉藏汗。清廷闻讯,令侍卫色楞偕青海蒙古兵往征。翌年夏,复令西安将军额伦特统兵2千增援。七

  • 夺格西格宝音

    蒙古语,意为“夺福禄”。肃北蒙古族的婚礼旧俗。男方迎新娘的人到女方家要唱迎亲歌,然后用镶有太阳图案的兰色帷帘为前导,引新娘绕蒙古包三周后,始离开娘家。当新娘的马队起程,新娘的父亲高声朗诵祝词,不断呼唤

  • 奇首

    即奇首可汗,又记作奚首。传说中的契丹始祖。有八子,繁衍为八部。时在潢河(今内蒙古境内西喇木伦河)西、土河(今老哈河)北一带活动,“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辽史》记在木叶山(两河交汇处,契丹发源地,契丹

  • 巴济

    卫拉特蒙古辉特部台吉。伊克明安氏。台吉※罗卜藏长子。康熙年间袭父爵为札萨克辅国公。18世纪初年,清军征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时,从靖逆将军富宁安驻防巴里坤,献羊千只、马800匹、粮百余石助军,又败准军于

  • 风雨桥

    侗族特有的桥梁建筑形式。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多建在侗族村寨前后的河上。主要建于清末。呈长廊状,上覆瓦以避风雨,故名。一般长20—30米,宽3—4米,最长者达60—70米。为石墩木质结构,以大青石砌

  • 荡姐羌

    西羌的一支。见“当煎羌” (763页)。

  • 匹兰部

    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之一支。以部落首领匹兰领部而得名。居于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东晋太元十年(385),部众五千降于西秦乞伏国仁。次年,擒前秦苻丕益州刺史王广于秦州,执送后秦。参见“陇西鲜卑”(1

  • 皮条祭

    内蒙古伊克昭盟达尔哈特部对成吉思汗陵的祭祀之一。每年十月初三举行。其来源据传说,成吉思汗出生时,从断脐带到脐带干缩脱落,都是用皮条包扎腰部的,故祭祀以示对成吉思汗的纪念。首先要挑选一只3.5尺长,从未

  • 迷鲁

    景颇族载瓦语音译,意为“抢妻”。景颇族过去盛行的一种古老缔婚方式。解放前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仍保留这种习俗。抢婚必须先卜卦,如男方看中某个姑娘,便设法接近她,偷取她身上一件东西,诸如纺轮、挂袋、头帕等物,

  • 都沁·都尔本

    明代全蒙古的统称。蒙古语音译,意为“四十四”。汉语译作“四十四部”、“四十四万户”、“四十四万人众”等。实为概数,非指具体户数或人数。当时蒙古人习惯称东蒙古(鞑靼部)为“都沁”(四十万),称西蒙古瓦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