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

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

清加强统治青海蒙藏各族条款。雍正二年(1724),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之乱平定后,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奏准施行。内容主要包括7方面:一、令青海蒙古各部落编旗分佐领,分别游牧,毋相统属。各级王公,分别功罪,量加赏罚。二、自雍正三年起,令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派定人数,分班进京朝觐。定每年二月、八月于西宁口外日月山与内地人民进行贸易。三、将甘州、凉州、庄浪、西宁、河州、四川松潘、打箭炉、云南中甸等地番族划归道厅卫所管辖,给予土司千百户等职衔,以分蒙古之势。四、严格规定,寺庙之房产不得过200间、喇嘛多者不得过300人,令首领喇嘛出具甘结存档。番民之粮,交地方官管理。五、于西宁北川边外上下白塔,巴尔托海至扁都口一带创修边墙,在甘州、西宁、打箭炉等地添设营弁,使各部蒙古不敢觊觎。六、在西宁、布隆吉尔诸地,实行屯田,并加强对西宁口外等处边民抚绥。七、于甘州、西宁、打箭炉等地增派驻防官兵,以加强控御。与年羹尧另行条陈之※《禁约青海十二事》同被作为治理青海事务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 邺县

    地名。战国魏置。晋为司州魏郡属县,治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后赵建武元年(335),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羯人石虎自立为大赵天王,自襄国(治今河北邢台市)徙都于此。青龙二年(350),冉闵(

  • 晶土尔扈特

    见“旧土尔扈特部西路旗”(524页)。

  • 都尔格齐诺颜

    见“昆都伦乌巴什”(1410页)。

  • 江格尔汗

    ?—1652哈萨克汗。又译扬吉儿汗。※艾斯木汗子。1628—1652年在位。立帐于土耳克斯坦城附近。为争夺草原商路,屡与东部准噶尔贵族战争。和布哈拉汗联合,共同反抗准噶尔贵族的进攻。两次遣子头克和阿巴

  • 李广

    ?—345成汉宗室、大臣。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巴人。成汉君主※李寿子。汉兴元年(338)七月,有告广汉太守李乾与大臣通谋,欲废寿,遂奉父命与大臣盟于前殿,约为兄弟。后任大将军,封汉王。太和二年

  • 什寅

    即“拾寅”(1621页)。

  • 木古法

    木制人偶。赫哲语音译。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旧时赫哲人成年人死后,一般举行“撂档子”(送魂)仪式。届时,用木刻制一人偶给其穿衣戴帽代表死者,进行祭祀和送魂。详见“撂档子”(2445页)。

  • 蜀布

    古代蜀人以苎麻纤维织成的细布(也有说为棉布)。以织工精巧驰名全国。据《史记·大宛列传》:张骞从西域回来向汉武帝言:“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人告知为该国商人从身毒国(印度

  • 戒台寺

    契丹王朝时期重修的著名佛寺。位于今北京门头沟区马鞍山。始建于唐,原名慧聚寺。辽道宗咸雍年间(1065—1074)沙门法均在此建戒坛说戒,影响很大。明正统时改称万寿寺,至清大修,因该寺以戒坛闻名,故改今

  • 乌里雅苏台

    ①清代蒙古地区城名。雍正十一年(1733)左右置。以地多杨柳,故名。位于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后旗北乌里雅苏台河和齐格尔苏台河间(治今蒙古扎布哈朗特),为定边左副将军及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驻次之所。乾隆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