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郑谷

郑谷

【生卒】:851—909

【介绍】:

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年另有842年或849年之说,误。郑史子。幼聪颖,能赋咏,得马戴曹邺等奖勉。咸通十一年(870)应京兆府解试,为主试李频录取。但次年省试落第。后久困举场,与薛能、李频酬和。复与许棠张乔等交游,称“咸通十哲”。一说“芳林十哲”,误。广明元年(880)起,避乱入蜀六年多。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一作乾符三年,误)。景福二年(893)授鄠县尉。乾宁元年(894)迁右拾遗。三年(896)进右补阙。以昭宗奔华州,往从之,居云台道舍,自编其诗三百首为《云台编》三卷。光化三年(900)转都官郎中。约天复三年(903)退居宜春仰山。齐己往访之,因谷为改诗一字,尊为“一字师”。开平三年(909)卒,世称郑都官。谷论诗推崇陶潜、李白,哀叹“风骚如线”,赞许殷璠河岳英灵集》,不满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赏薛能诗“篇篇高且真,真为国风陈。淡薄虽师古,纵横得意新”(《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诗长于近体,多感伤身世、投赠寄送、写景咏物之作,部分篇章揭露时弊,哀伤战乱,同情民生疾苦。语言浅切明白,风格清新婉妙,颇有入情切景佳句。但格调较卑弱,又多用“僧”字入诗。“独绝句是一名家,不在浣花、丁卯之下”(清贺裳《戴酒园诗话又编》)。北宋初多以其诗教小儿。代表作《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海棠》等是唐诗名篇。《鹧鸪》尤著,谷以此称“郑鹧鸪”。《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云台编》三卷、《宜阳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八》著录《国风正诀》一卷。今传《郑守愚文集》(一作《云台编》)三卷。《全唐诗》编诗四卷,《全唐诗补编》补三首六句;《唐文拾遗》存文一篇。傅义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黄明等有《郑谷诗集笺注》。事迹见《唐才子传校笺》卷九。赵昌平有《郑谷年谱》,王达津有《郑谷生平系诗》。

西汉隐士郑子真,耕居于谷口,时称“郑谷”。后因以“郑谷”泛指隐居地。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参见“郑子真”。

【生卒】:848?~909?

【介绍】: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谷幼聪颖,骑竹之年即有赋咏。屡举进士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避乱入蜀,羁旅巴蜀荆楚间。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历官鄠县尉、右拾遗、右补阙,仕终都官郎中,世称“郑都官”。天祐元年(904)弃官归隐宜春仰山书堂,后卒于北岩别墅。谷工诗,曾受知于马戴李频等人。咸通中,与许棠张乔等人交游酬唱,世称“咸通十哲”。有《鹧鸪诗》盛传,人称“郑鹧鸪”。其诗擅长五七言近体,多为咏物写景、送别酬唱及感叹身世之作,虽气骨稍弱,而能取熔多家,自成清丽浅切,多韵致格调,且有悲凉之气。欧阳修谓“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六一诗话》)谷自编其诗为《云台编》3卷,今存。《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补编·续拾》补诗3首,断句3联。

猜你喜欢

  • 越禽

    ①南方的鸟。顾况《送大理张卿》:“越禽唯有南枝分,目送孤鸿飞向西。”参见“越鸟南飞”。②指孔雀。武元衡《四川使宅有韦令公时孔雀》:“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

  • 春草宫怀古

    【介绍】:刘长卿作。春草宫,隋炀帝于扬州所建行宫之一。这是一首悼古伤今之作,当写于大历三年(768)至五年任职扬州时。诗中描绘前朝宫殿倒塌荒废、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昔日大唐帝国繁盛局面的追忆和

  • 西靡树

    西靡,向西倾侧。《文选·南朝梁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冀东平之树,望咸阳而西靡。”唐李善注:“《圣贤冢墓记》曰:‘东平思王冢在东平。无盐人传云:思王归国京师,后葬,其冢上松柏西靡。’”后以“西靡

  • 张燦

    【介绍】:唐代诗人。生卒年、籍贯不详。贞元、元和间进士。曾滞居楚地。《全唐诗》存诗一首。事迹见其诗及《唐诗纪事》卷四六。

  • 拜庆

    见“拜家庆”。

  • 韦洪

    【介绍】:唐代诗人。京兆(治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贞元十四年(798)为户曹参军,参与祭祀泰山,并题名题诗刻石。《全唐诗·补遗》录诗一首。事迹见《金石萃编》卷五三《岱岳观碑》。

  • 崔生

    【介绍】:大历中曾为千牛。《全唐诗补编·续拾》据《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引《传奇》录诗1首。

  • 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

    【介绍】:郎士元作。诗写别业的地势之胜和环境之美,柳、花、竹、瀑、莺、松、雨、苔等众多意象层层铺展,并紧扣“春”字。末两句又点明“宴”字,表达留饮的欢乐情怀。清金圣叹评曰:“此诗……字字出自匠心,字字

  • 豹尾

    ①古代将帅旌旗上的饰物。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豹尾交牙戟,虬须捧佩刀。”②天子最后一辆属车上的饰物。亦代指天子属车,即豹尾车。骆宾王《王昭君》:“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

  • 畏后生

    即“后生可畏”。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后用作称颂少年有为之典。李白《上李邕》:“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