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朝代合称。“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唐亡之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短暂的封建王朝。“十国”是指五代时期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山西地区先后存在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又称荆南)、北汉等十个政权。“五代十国”的形成,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五代”开国之君,均系前朝藩镇节度使; “十国”的创立者,亦大多起于一方藩镇。其中除后唐、后晋、后汉三代及北汉一国之君主系沙陀族外,其余二代九国之君主皆为汉人。“五代”的疆域广狭不一,后梁最小,后唐较大,后晋、后汉略小,后周最大,南境直抵今江苏、安徽、湖北三省境内的长江北岸。南方各割据政权大多尊中原王朝为主,或表示臣服,或接受封号。“五代”各朝交替频繁,历时最长者(后梁)不过十七年,最短者(后汉)仅存四年。“五代”晚期,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并开始进行局部统一战争。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即宋太祖)灭后周称帝,建立北宋王朝。北宋继续后周统一事业,先后出兵削平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国,又于公元979年灭北汉,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五代历八姓十四帝,五十三年。

猜你喜欢

  • 张慕起义

    蜀汉广汉(治今四川广汉北)、绵竹(治今四川德阳北)农民起义。诸葛亮的南征北伐战争,加重了人民负担。建兴五年(公元226年)广汉、绵竹地区农民,在张慕领导下,举行起义。杀贪官污吏,夺取军需物资。都尉张嶷

  • 北京兵变

    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辞职时曾提出临时政府地点应设于南京,新任总统须亲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企图借以约束袁世凯。孙中山一再催袁南下就职

  • 授田制

    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即政府将国有土地按规定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制度。据《周礼·地官·大司徒》及郑玄注记载,年年可以耕种,土质肥美的田地,每家授予一百亩;土质较次,隔一年休耕一次的田地,每家二百亩;土质

  • 明修长城

    为了防御蒙古贵族统治者的袭扰,自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至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时期,在东自辽东,西抵嘉峪关的沿边地带,先后设置了九个要镇,称为“九边”。又在沿边各镇修缮长城,称

  • 昭莫多战役

    清康熙帝讨伐噶尔丹叛乱的重要战役之一。噶尔丹在乌兰布通兵败后并不甘心。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59年),噶尔丹再次率兵侵扰,并勾结沙俄,向沙俄借兵借枪以壮大声势。次年春,康熙帝再次下令亲征,康熙帝由独石

  • 大沽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在大沽抗击侵略者的三次战斗。1858年4月(咸丰八年三月)英法联军舰船二十余艘,兵众两千余,在额尔金和葛罗率领下麇集天津白河口外,并于5月20日(四月八日)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守

  • 东林党

    明代后期的一个政治派别。神宗后期,政治腐败,朝中党派林立,互相纷争。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革职回无锡原籍,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讲学于东林书院。一批抱道忤

  • 包衣

    满语,意为家内奴隶。满语称奴隶为“阿哈”,家内奴隶称“包衣阿哈”,简称“包衣”。清入关前,凡所获各部落俘虏均编为包衣,分属八旗,属上三旗者,隶内务府,充骁骑、护军、前锋等营兵卒。属下五旗者,分隶王府,

  • 常捷军

    清政府勾结法国侵略者组成的反动武装。1862年7月(同治元年六月),浙江巡抚左宗棠,与驻宁波的法国舰队司令勒伯勒东等相勾结,仿照华尔洋枪队,招募中国士兵约千人,在宁波组成中法混合军,名常捷军。因头裹花

  • 杨镇龙起义

    元初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杨镇龙,浙江宁海人。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二月,杨镇龙以玉山县(今属江西)龙兴山为根据地,率众起义,自称大兴国皇帝,建元安定,所部军士额刺“大兴国军”,众号十二万人。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