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北方革命协会

北方革命协会

辛亥革命时期成立的革命团体,系由同盟会河北支部负责人刘仙洲于1909年(宣统元年)在保定组织的实行会(次年冬改称共和会),李大钊、凌钺等于武昌起义后组织的天津共和会(亦称北方共和会),李季直和段亚夫等组织的克复学会,丁开嶂、孙谏声组织的铁血会,以及张榕于武昌起义后在东北组织的奉天联合急进会等革命团体联合组成。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派同盟会员胡鄂公(原名胡新三)、吴若龙等赴京、津策划北方革命。为便于同盟会联络其他革命团体,吴若龙、白愈桓、孙谏声等和胡鄂公商定,于12月14日(十月二十四日)在天津英租界小白楼成立北方革命协会,推胡为会长,宗旨为“崇奉孙中山三民主义,增长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在它的推动下,北方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如12月18日(十月二十八日)靳广隆领导任邱媳子营起义,1912年1月2日(宣统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滦州起义,1912年1月27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九日)天津薛成华谋炸张怀芝事件等等。1912年南北议和成功,汪精卫等认为清帝退位,革命目的已达,宣布各团体一律解散,其成员除参加同盟会者外,均资遣回籍。

猜你喜欢

  • 保甲法

    宋王安石变法中新政之一。自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陆续实施于诸路州县。其法规定:以十户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五百户为一都保。后改以五户为保,二十五户为大保,二百五十户为都保。分置保长、大保长、都保

  • 平壤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役之一。清军于1894年7月(光绪二十年六月)牙山战役后退守平壤。中日双方于8月1日(七月一日)同时宣战。在西太后支持下,李鸿章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命令清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牙山

  • 七擒孟获

    诸葛亮平定南中(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洲一带)叛乱事件。刘备死后不久,蜀汉南中地区,各郡少数民族首领乘机叛乱,意欲摆脱蜀汉政权。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进军南中地区,先后消灭了越嶲郡

  • 横渡之约

    辽初皇室内争夺皇位的斗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攻打后晋撤兵途中病死,诸将耶律安搏及耶律洼、耶律吼等在镇阳(今河北栾城北)拥立倾向于汉化,主张变革契丹旧俗的太祖长孙耶律兀欲为帝

  • 兵家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研究军事的学派。《汉书·艺文志》未列入诸子十家之内, 而另立兵家,细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谋家、兵技巧家。创始人为春秋末期孙武。孙武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为吴将,助吴击

  • 巡阅使

    最早出现在1912年,谭人凤任长江巡阅使。此后则属于军阀割据的官职。其设置出于对大的实力派或军阀的安置,控制范围完全取决于军阀的实力,一属省区性,包括两省的有粤闽、两广、两湖、闽浙等,辖三省的如东三省

  • 安福系

    皖系军阀卵翼下的政客集团。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头目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分把持北京政府,极力推行“武力统一”政策。1918年直系军阀头目、代总统冯国璋与南方军阀勾结,破坏了皖系的“武力统一”。段祺瑞指使亲

  • 司礼监

    明代宦官机构。在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权势最重。设有提督太监一人,管理皇城内的礼仪、刑名以及大小宦官;掌印太监一人,掌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太监若干人,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英宗以后,皇帝多昏聩无能,长

  • 阿睦尔撒纳之乱

    阿睦尔撒纳本为辉特部台吉,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与准噶尔部贵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准部贵族达瓦齐在阿睦尔撒纳的协助下,夺得了统治权。但却遭到另一贵族讷默库济尔噶勒的攻击。达瓦

  • 刘思礼案

    武周时的一桩著名冤案。又称三十六家海内名士案。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箕州刺史刘思礼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暗结朝士,阴谋作乱。明堂尉吉顼闻其谋,报告来俊臣。武则天使河内王武懿宗审理此案。武懿宗令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