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各省都督代表会议

各省都督代表会议

辛亥革命时期独立各省筹建中央政府的临时机构。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短期内已有不少省区脱离清政府而宣布独立。11月9日(九月十九日)和11日(九月二十一日)武昌和上海两地分别发出通电,邀请独立各省派代表开会筹建中央政府,出现了两个倡议中心。到上海的各省代表把会议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也有一些省份的代表到达武昌,武昌方面以首义资格派人赴沪力争,聚集上海的各省代表改赴武昌开会,但决定每省留沪一人以“联络声气”。11月30日(十月十日)湘、鄂、闽、浙、苏、皖、桂、直、鲁、豫、川等十一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开会,举湖南代表谭人凤为议长,主要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停战议和等项决议。12月2日(十月十二日)南京光复,会议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各省代表又改赴南京开会组织政府。参加武汉会议的代表和留沪代表于12月12日(十月二十二日)齐集南京召开全体会议,选出浙江代表汤尔和为议长,广东代表王宠惠为副议长,准备选举临时大总统。到12月下旬(十一月上旬)先后到达南京与会的已有苏、浙、鄂、湘、桂、皖、粤、晋、闽、直、鲁、豫、川、奉、滇、赣、陕等十七省代表共四十四人。12月25日(十一月六日)孙中山返国抵达上海。12月29日(十一月十日)各省都督代表会议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以后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国务员名单,组成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代表会议致电各省都督府请派代表组成临时参议院为立法机关。及至临时参议院正式开会后,各省都督代表会议的历史任务遂告完成而不复存在。

猜你喜欢

  •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09年,唐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所建。王审知祖、父两代,世为农民。黄巢大起义爆发后,随其兄王潮参加王绪起义军。不久,王绪一军归附秦宗权,旋又为秦宗权所攻,遂南渡长江,转入福建。后王潮

  • 宋平北汉

    北宋攻灭河东刘氏割据政权的战役。宋初,北汉地瘠民贫,凭险割据,且依附于辽国以拒宋军。宋太祖屡欲攻伐未成。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北汉主刘承钧死,国内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变乱,宋廷乘机派兵直薄太原(今山

  • 禹征三苗

    禹对南方苗蛮部落集团的一场战争。苗蛮本居江淮、荆州(今河南南部、湖北及湖南北部)间,因为不止一支,故称“三苗”。传说在尧舜时代,中原华夏族和三苗之间不止一次地发生冲突,舜用武力威逼的方式,曾迫使三苗臣

  • 孟子周游列国

    战国中期,儒学大师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国人)曾带着车子数十乘,学生数百人,游说于列国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凭孟子的名声,所到国家,国君们都馈赠黄金,供给衣食,听他的议论。孟子

  • 平定关西

    曹操平定关西地区割据势力的战役。赤壁战后,曹操哲无力南下。为巩固后方,消灭盘踞在关西(今陕西潼关以西)、汉中(今陕西汉中东)、陇右(今陕西、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一带的以韩遂、马超为代表的割据势力,建安

  • 举主连坐法

    明代关于荐官不当,惩办举主的一项规定。明代选官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此外还有荐举。荐举之法主要实行于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明初,进士、监生及被荐者,参错互用。如荐举不当,荐举者连坐,滥于荐举者,依法治罪

  • 窦建德起义

    隋末三大农民起义之一。其领袖为窦建德。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河北地区有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等农民义军活动,窦建德因支持义军,举家被害,遂率二百人起义,投高鸡泊(位于今河北漳南)高士达。孙安祖、张

  • 六大

    周代天官的六种属官。《礼记·曲礼》;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官指朝廷的高级神职官吏,故“六大”多与宗教事务有关。大同太。太宰,从铜器铭文看,应为王家

  • 金夏议和

    金朝与西夏连年交兵,互相残杀,大大削弱了抵御蒙古军南下攻掠的力量。金哀宗继位后,在停止进攻南宋的同时,于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十月遣使与西夏修好。二年九月,双方成立和议,改变西夏的藩属地位,双方在

  • 周公摄政

    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两年即去世,子成王诵年幼,不能管理国家,由武王之弟周公旦继武王之后居摄天子之位, 并且称王,七年之后乃还政成王,史称周公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