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阿思本舰队

阿思本舰队

一称阿思本事件。1862年(同治元年)奕訢接受署总税务司赫德建议,奏准委托回英国休假的总税务司李泰国购买英国兵船,以为进攻天京之用,先付六十五万两,买七只(四大三小)装备大炮的兵船。后又追加十五万两。1863年(同治二年)由七艘兵船、一艘趸船和六百人组成的舰队在英国军官阿思本率领下驶抵上海。李泰国返华要求追加经费二十七万两,共一百零七万两,每月付用费七万两。清政府决定舰队由中国派员统领,而以阿思本为副职,所雇洋员以四年为期,限期内中国官兵上船学习。但李泰国在英国已与阿思本订立合同,规定该舰队由阿思本全权统领,舰队只听由李泰国传达的皇帝命令,而李泰国认为不合理的上谕,亦可拒绝传达,同时规定该舰队不受地方督抚节制。清政府拒不承认这个合同,原赞成购买船炮、建立海军的曾国藩、曾国荃也大为不满,声明长江水师无需外国兵船帮助。阿思本靠英国公使撑腰坚持要求执行合同。英国控制中国海军的图谋引起其他列强的不满,美国公使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清政府只得将全部兵船遣回英国。除已按月费七万五千两规定支付外,发给遣送费用三十七万五千两,并另赠阿思本银一万两,而英国只交回买价银二十一万三千两。清政府因此革退李泰国总税务司职务。清政府在阿思本舰队事件中用费约达一百五十万两,但没有买到一只舰船。

猜你喜欢

  • 答失蛮

    元朝人对伊斯兰教士的通称,其教徒称木速蛮(即阿拉伯语之穆斯林)。大部分来自中亚和波斯地区。蒙古统治者采取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答失蛮和释、道、也里可温等一样受到优待。蒙元时期入居中国境内的伊斯兰教徒很多

  • 部族军

    或称众部族军。辽代由契丹本部和内属各部族所组成的地方军。太祖称帝前后,按照契丹族部落形式,重新改编所俘掠和降服的游牧各族,实行“合族而居,合族而处”和“分地以牧”的部族制统治。并令各部族以部落为单位,

  • 札萨克制

    札萨克,蒙语总管之义。清代为蒙古族地区官名。蒙古可汗土蛮(达延汗的嫡玄孙)势力强大起来,联合今内蒙古地区的六个大封建主,组成了一个管理漠南蒙古的机构。三传至其孙林丹汗,时当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被兴起于东

  • 泗州之役

    唐末庞勋农民起义军大败唐军的著名战役。泗州(今江苏盱眙)扼通济渠与淮河的汇合口,为兵家必争之地。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十月,庞勋兵围泗州,刺史杜滔负隅顽抗。起义军不断增兵会攻。唐廷亦多次派军增援。起

  • 陈宣帝北伐

    陈宣帝收复淮南的军事行动。陈宣帝继位后,北周遣使约请共同伐齐,陈宣帝遂于太建五年(公元573年),以大将吴明彻为北讨都督,率十万大军北伐。吴明彻先后攻占吕梁(今江苏徐州南)和寿阳(今安徽寿县)两个军事

  • 北军

    汉代守卫京师长安的屯卫兵,由中尉统率。因驻长安城内北部,故名。士兵均为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骑士。北军护卫京师,一般不外出征战。武帝时“发中尉之卒,远征南粤”,恐内无重兵,发生变故。因扩大

  • 童山之战

    隋末瓦岗军战胜隋军主力宇文化及部的重要战役。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六月,隋将宇文化及在江都缢杀隋炀帝后,率兵十万,北上争雄。李密率精兵二万,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狙击之;其部将徐世勣则坚守黎阳仓

  • 铁榜

    明初,朱元璋命令将限制公侯特权的规定铸于铁板, 称“铁榜”。明初开国功臣,包括李善长、徐达等六国公,汤和、周德兴等二十八列侯,皆为世袭贵族。这些统治集团上层人物, 依靠特权,纵容豪奴破坏法纪,鱼肉平民

  • 造作局

    宋官署名。北宋末年,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奢靡无度。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三月,徽宗命宦官童贯置造作局于苏、杭二州,掌宫廷所需珍巧器物之制作。童贯等集中东南各地民间诸色工匠数千人,搜刮民间物料无数,制

  • 成康之治

    西周成王和康王时期,上承文王、武王的功业,对内奉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缓和阶级矛盾,对外继续武力征服,控制异邦,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史记·周本纪》夸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 刑错四十年不用”。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