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末农民大起义

七世纪初年推翻隋王朝的农民大起义。隋炀帝在位期间, 由于大兴土木,南巡北游,三征高丽,造成赋税、兵役、徭役极为繁重。农民耕稼失时,田畴多废,河北、山东一带尤甚。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首先爆发了王薄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同时在今山东起义的还有刘霸道、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等多股义军。大业九年,农民起义扩展到全国各地:山东有杜彦冰、王润、李德逸、韩进洛、孟海公、孟让、郭方预、孙宣雅、吕明星等;河北有格谦、卢明月等;河南有韩相国等;江淮有刘元进、朱燮、管崇等。陕西有向海明等;甘肃有白瑜娑等;广东有梁慧尚等。此后起义军日见增多,重要的达一百余支,遍布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起义高潮。隋王朝采取各种手段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山东、河北一带分散作战的义军先后失败。大业十二年以后,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农民军逐渐汇成三支主要力量,即河南的瓦岗军(以翟让、李密为首)、河北义军(以窦建德为首)和江淮义军(以杜伏威、辅公祏为首)。瓦岗军据有河南大部郡县,直接威胁隋东都洛阳,建立了农民政权——魏,多次击败隋军主力王世充部。河北义军据有河北大部郡县,建立了农民政权——夏,消灭了隋军另一主力宇文化及部。江淮义军据有江淮间广大地区,切断了隋朝的漕运通道,直接威胁隋炀帝盘踞的江都城(今江苏扬州), 也建立了农民政权。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隋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大业十三年,梁师都、刘武周、薛举、李轨、肖铣、李渊等隋朝旧官僚相继打出反隋旗号,割据一方。炀帝死后,隋军主力王世充、宇文化及也自称皇帝,建立割据政权。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称帝长安,建立唐朝。后经多年兼并战争,终将各地义军和各割据势力一一削平,统一全国。

猜你喜欢

  • 韩信拜将

    楚汉战争前夕,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韩信,淮阴(今江苏淮阴)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先投项梁, 后归项羽,未被重用。后又改投刘邦,任治粟都尉,受到萧何的重视。刘邦被封为汉王,去南郑(今陕西汉中),

  • 杜可用起义

    元初江西农民起义。首领杜可用,又称杜万一,南康都昌(今属江西)人。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四月,杜可用在江西都昌利用白莲会组织起义,自号杜圣人,建元万乘,又自称天王,有众数万。后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 十三洋行

    也叫公行、洋行、外洋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广州海关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十三行之名是沿袭明代的旧称。清代严格实行闭关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后,广州十三行业务更加发达,但并不完全固定为十三家

  •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

    日本援引《中日马关条约》有关条款,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96年7月21日(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十一日),由清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与日方代表林董签于北京。二十九款,另附双方往复照会六件。

  • 东周

    ①朝代名。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至公元前256年被秦灭亡为止。东周王朝又大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参见“周朝”)。②古国名,由战国时小国西周(参见“西周②”)分裂出去的另一小国。公元前3

  • 巨(钜)鹿之战

    秦末农民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闰九月,秦将章邯围赵王歇和赵相张耳于钜鹿(今河北平乡),张耳向楚军求救。楚军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宋义、项羽率领北上救赵;一路由刘邦率领西上

  • 苏四十三、田五起义

    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年间甘肃青海地区回族和撒拉族人民起义。甘肃是回族人民聚居地之一。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甘肃安定(今定西县)回族马明心创立新教,反对“门宦”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

  • 大顺政权

    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建立的政权。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建元永昌,铸永昌钱,造《甲申历》。中央增设大学士及六政府尚书等官职,封权将军、制将军皆为侯爵,

  • 彭普贵起义

    明初四川农民起义。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四川眉县人民在彭普贵领导下起义,杀知县颜师胜,攻占忠州(今四川忠县)等十四个州县。同年,被平羌将军右御史大夫丁玉镇压。

  • 小部族

    辽朝于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之外的契丹族部落与非契丹族部落中所设置的四十九个较小的部族。各小部族均按规定设司徒府,有司徒、司空等官。其下又设节度使司、详稳司以及节度使、令稳等机构与官职,以施行部族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