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国志

三国志

六十五卷。陈寿(233-297)撰。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陈寿撰《三国志》属私人著撰。因为他“少好学,师事谯周”(蜀国著名史学家)。陈寿在谯周影响下,对史学有兴趣,他又亲身经历了三十二年的晋国生活,在蜀国又担任过观阁令史的职务,后来又集三国史官著作著成《蜀相诸葛亮集》,被荐为著作郎,“时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他四十一岁时撰成了《三国志》。官至治书侍御史,六十四岁逝世。陈寿撰史材料来源丰富。刘知几说,“至晋受命,海内大同,著作陈寿,乃集三国史,撰为国志”(《史通·古今正史》)。大体上《三国志》材料来源,一是魏蜀吴三国史官所记录的史事。二是当代学者所编著的三国史籍,陈寿任著作郎,当然可有机会获取材料作参考了。三是靠他自己亲自搜集采访。魏国鱼豢的《魏略》,王沈的《魏书》;吴国有韦昭的《吴书》;蜀国有王崇的《蜀书》、谯周的《蜀本纪》和陈寿自己编的《诸葛亮集》等材料。《三国志》的编著程序是先著《蜀志》,再著成《魏志》,又成著《吴志》。《三国志》编写体例同《汉书》一样,是纪传体断代史,名为《三国志》,但是却没有“志”,也没有“表”,只有“本纪”和“列传”,所以也可称半纪传体。《三国志》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共计六十五卷。记述了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以后,至公元280年晋灭吴,近一百年的历史。《魏书》三十卷,首列《武帝纪》,记曹操的创业,接着记文帝、明帝、三少帝、后妃及汉末诸雄,之后是诸夏侯、诸曹传,荀或、荀攸、贾诩传,此外二十卷分写魏的宗王、谋臣、将帅、边族等。《蜀书》十五卷主要写刘备、诸葛亮以及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人的事迹。《吴书》二十卷侧重写孙策和孙权,也重点写了江东主持军国大计的重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蜀书》《吴书》也分别写了文臣、武将、忠良、文学和术数。《三国志》叙事隐讳,扬善,但不失实录,透露出一些真实事史,能于简洁中,点化出历史的情态,人物风貌,如《蜀书·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剪裁得当,文笔简洁,确“有良史之才”。陈寿对三国人物各有品评,“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也有以貌论人者,如:袁绍“姿貌威容”,刘表“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等等。刘勰在《文心雕尤·史传》篇中说,把陈寿的《三国志》拿来和《史记》、《汉书》相比也不过分。《三国志》没有“志”、“表”是一缺陷,可以到沈约的《宋书》中查阅,《三国志》内容比较简略,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比原书增多三倍,可参考。另有清赵一清的《三国志注补》,梁章钜的《三国志旁证》,卢弼的《三国志集解》,195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史学名著选》有《三国志选》,缪钺编的,可参考。中华书局的标点校定本用裴松之注,是最通行的版本。

猜你喜欢

  • 圣学心传

    无卷数。清薛凤祚编。凤祚字仪甫,益都(今属山东)人,生卒年及仕履均不详。曾师事定兴鹿善继、容城孙奇逢,于是汇集鹿氏《四书说约》、孙氏《四书近指》为一书。书前有编者自序,谓此书出当与孔曾、思、孟四家书共

  • 金匮要略论注

    二十四卷。清徐彬(生卒年不详)撰。徐彬字忠可,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清代医学家。曾从师于江西喻昌,颇得师传,深谙张机学说。曾撰有《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等著。《金匮要略论注》撰成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

  • 少微通鉴节要

    五十卷。宋江贽撰。贽字叔直,崇安(今属福建)人。政和中,少微星现,朝命举遗逸之士。有司以贽应诏,贽辞不赴,赐号少微先生。是书取司马光《资治通鉴》删存大要。然首尾赅贯,究不及原书,该书又名《通鉴纂要》,

  • 真率斋词

    二卷。清杨芳灿(1753-1815)著。杨芳灿字才叔,号蓉裳,江苏无锡人。乾隆拨贡,授甘肃伏羌知县,官至户部员外郎。工诗与骈文,诗学李商隐,著有《吟翠轩初稿》、《真率斋稿》、《芙蓉山馆诗词稿》。本书为

  • 泰轩易传

    六卷。南宋李中正撰。李中正淳安(今浙江淳安)人,旧本原题作“宋清溪李中正撰”,不确,宋无清溪,实为淳安人。卷末刊福州福清尉李舜举编集,漳州龙溪县尉李熙绩校正及董洪跋。此原为讲义,李舜举编集成书。此书不

  • 二冯评点才调集

    十卷。清冯舒(1593-1649)、冯班(1604-1671)评点,由其侄冯武合刊。冯舒字己苍,号默庵,江苏常熟人。明末诸生,清初为人构陷,死于狱中。后人辑有《默庵遗稿》。冯班字定远,号钝吟,冯舒胞弟

  • 苏斋述学

    一卷。近人钱文霈撰。文霈字汝霖,江苏元和(今江苏省吴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篇首有自序,言考据之学,贵以古书证古书,能会其通,绝不参以臆说。书中所列条目,有的是对前人的误解予以辨正,有的是从各

  • 易林

    十六卷。汉焦延寿(生卒年不详)撰。焦延寿字赣,梁(今河南商丘)人。初以好学得幸于梁王,学生而为郡吏,察举补为小黄(今河南开封东北)令。曾从孟喜学《易》,授于京房,故其事附于《汉书·京房传》后。又宋代黄

  • 青严日禅师语录

    四卷。清释元日(生卒年不详)撰。元日,俗姓丁,字青严。盐城人。幼年从永宁寺严深忍出家,并于十九岁在金陵受具足戒。此后游历杭州虎丘、天台、山阳等地。遍地参学,寻师问道。久居燕京西山普觉寺。由于他重道弘法

  • 垂训朴语

    一卷。明陈其德(生卒年不详)撰。陈其德,字太华,桐乡(今浙江省桐乡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据此书卷中“灾荒纪事”条,称其生于万历初年,而书中之记却作于崇祯十四(1641)、十五(1642)两年,由此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