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古今文疏义

仪礼古今文疏义

十七卷。清胡承珙(详见《毛诗后笺》)撰。是书分条列举郑注所载古今异文,引用《说文》诸书来证明其正假,义据闳深,辨订精晰,得其大通。书前有自序,称“墨守郑学,鬯厥指归”,其宗旨已大略可见。其所举郑注略例数端,实际上不只这些,而无非择取其当文易晓,承珙没有对其进一步深究,因此,其疏义尚未能尽意,间或出现差错谬误。如以《乡射礼》注,今文无执觯及宾觯云云为衍“无”字,不知注云复奠之者,释下奠于宾大夫之奠,并非释奠篚之奠,因而,云饮酒为欢,醉乃止,今文没有三字句绝,郑首先注释复奠之义,所说的“今文无”,是认为今文没有奠于宾大夫之“奠”字,所说的“执觯者”,是指本节执觯者洗而言。又谈到宾觯大夫之觯者,又指上文宾觯以之主人大夫之觯长受而言,因而,谈及这些来对其加以分别。云皆为爵者,今文对于此诸觯字都写作爵,只有本节实觯写作“觯”字,因而,又云实觯觯为之,误读今文“无执觯”为句,于是,认为“无”字为衍字,所说都不是郑之本义。又以注幕巾也,今文或作幕,为今文借幕为幂,不知今文自作幂,其作幕者是今文之或本(案:今文为高堂生所传本,今文或为大小戴两家所传本。详见《仪礼古今文疏证》条下)。象这类情况,黄以周《六书通故》已经对其加以评论,足以订正其过失。黄氏又分别古今文之各自为义,比胡氏之但明通假又进一步,这又应该另当别论。然而,全书只有此类细微过失,其余疏通证明,都极其精确。李慈铭桃花圣解庵日记,称其深明旨要,非特小学之奥窔,亦为郑学之津梁。这并非溢美之词。荀学斋日记云,遗憾的是其对于郑君之义,仍有很多游移之处,不主高密家法,殊弗思郑氏说经,也择善而从,间或匡正郑失,实际上就是郑之遗意。谭献复堂日记中说,郑注述今古文,今本尚有写官讹误者,要当以正借母子之例求之,无滋曲说。这是没有窥见是书之得失而妄为高论,谭献本来全然不知经学,抑或也无足辨者。此书有道光五年求是堂刊本。

猜你喜欢

  • 独断

    二卷。东汉蔡邕(132-192)所撰。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喜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曾为河平长、郎中,后迁议郎。嘉平四年(175),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

  • 南华合璧集

    五卷。明黄鲁曾(1487-1561)编。黄鲁曾,字得之,吴县(今属江苏)人。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五岳山人省曾之弟子。本书编选长洲王宠(1494-1533)之诗,而附以己作,合为一集。王宠,字履

  • 玩易微言摘钞

    六卷。明杨廷筠撰。廷筠字仲坚,钱塘(今浙江余杭)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该书采诸家说《易》之言汇集成帙,连卷首所载“论易大旨”十余条也都是征引前人的,编者自己未尝私立一义,所以称其书为“摘钞”

  • 楚辞九歌解

    一卷。清顾成天(详见《离骚解》)撰。本书有顾氏康熙四十九年(1710)春日自序,同学周彝康熙五十三-五十四年(1714-1715)序及同学黄之隽康熙五十二年(1713)序。此书收《九歌》并为九篇,即二

  • 四书续谈内篇

    二卷。外篇 二卷。清戚学标(详见《四书偶谈内篇》)撰。是书篇分内外,书中多商榷义理,持论较《四书偶谈》更精。如《学而》章,谓“学以为君子而已”。书首有陈中孚序及学标自序,又有校刊及门姓氏数十人。该书有

  • 平望续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黄兆柽纂。黄兆柽,平望人。此志之作距翁志六十年,其立体大纲与子目详略,较翁志亦多。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吴江黄兆柽刻本。

  • 承运传

    四卷三十九回。不题撰人,书成于明万历年间。长篇历史小说,叙明建文元年(1399)至建文四年(1402)的“靖难之役”事。书开始写明太祖朱元璋梦乌龙盘于大殿第三根金柱,次日十王来朝,第四子(燕王朱棣)演

  • 庸闲斋笔记

    八卷。清代陈其元(生卒年不详)撰。陈其元字子庄,官至江苏道元。此书以杂记掌故、旧事、考订史事、典制等为主要内容,其中记载的前人佚事及清代掌故有一定参考价值,另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古书版本评议、官制评议等

  • 何氏学

    二卷。何治运(1775-1821)撰。治运字郊海,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清学者。乾隆丙子(一说嘉庆丁卯)举人,大挑教谕。平生洽闻强识,嗜笃汉学。阮元督粤时,曾聘他纂修《广东通志》。后游浙中,巡抚陈若

  • 历代守令传

    二十四卷。明魏显国撰。显国情况见《历代相臣传》条。该书主要记载历代著名官吏生平事迹,分两类,前21卷为历供循吏,录自宓不齐、仲由至刘秉直。后3卷为历代酷吏,录自郅都至敬羽。书中材料大多全录史传原文,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