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劝学篇

劝学篇

二篇。清张之洞(1837-1909)撰。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光绪十年(1884),任两广总督。光绪十五年(1889),任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官至军机大臣。著有《张文襄公全集》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表此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等九类。外篇分《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等十五类。作者在《序》中谓,内篇务本,以正人心,所言皆求仁之事;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所言皆求智勇之事。终括全篇之义。为五知,即知耻、知惧、知变、知要、知本,合于《中庸》。强调以中学的纲常名教之本,以维系世道人心。主张先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提倡明时势,扩见闻,增才智,立学堂,改课程,广译书,尽地利,修铁路,采用西技西艺,以图富强。主张以中学治心,以西学应世事。反对“开议会”、“兴民权”,认为“兴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此书颇得慈禧太后的赏识,下令颁行各省、曾三易其版。亦遭到维新派的批驳,斥责此书不但无益于时,而且大累于世。曾被译成英文、法文,题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有湖北两湖书院刻本、袁氏《浙西村舍汇刊》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江宁电局重刻本、石印本,《张文襄公全集》本,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一卷。汉蔡邕撰。清任大椿辑。参见《圣皇篇》。此书见于《隋书·经籍志》,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不录,盖唐时已亡佚。按《世说新语·纰漏篇》载:“蔡司徒渡江,见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向谢仁祖说此事,谢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刘峻(字孝标)注云:“《大戴礼·劝学篇》:‘蟹有八足二螯,非蛇蟺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故蔡邕《劝学章》取义焉。”此则“蟹有八足,加以二螯”,即出自蔡邕《劝学篇》,其断四字为句,亦正相似。今诸书所引,皆四字句韵文,如《御览》四百九十引云:“瞻彼顽薄,执性不固。心游目荡,意与手互。”《艺文类聚》九十七引云:“螾无爪牙,煗弱不便。穿穴洞地,食尘黄泉。”又按《佛本行集经》卷十二音义引云:“储,副君也。”《妙法莲华经》卷二音义引云:“傭,卖力也。”此与《劝学》文例不同,当是注文。考《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鼫,言石,孙云:‘五技鼠也。’《字林》同。案:蔡伯喈云:‘五技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显然这是“鼫鼠五能,不成一技”二句的注文,是蔡邕自注的。故此任氏并注文辑为一卷。末附王念孙案语一则,殊为精审。见于《小学钩沉》中。其所未尽,顾震福补之,凡三则,见于《小学钩沉续编》中。

猜你喜欢

  • 易理寻源

    三卷。清张步骞撰。作者认为“阴阳之理蕴于河图。故羲之画卦,本于河图”,故“说易必溯源于河图而后可。”全书分三卷。卷一论易例本于河图,共十九则。如九六、大小、内外、中正、往来、吉凶、承乘、比应、君子小人

  • 餐秀集

    二卷。清黄千人(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黄千人字证孙,余姚(今浙江绍兴)人,黄宗羲之孙,生卒年均不详。黄千人官泰安县丞。工诗。著有《餐秀集》。是集凡二卷。为其同官觉罗普尔泰所刊。前有普尔泰序、颜懋价

  • 西陲要略

    四卷。清祁士韵纂。祈士韵字鹤皋,寿阳人。《西陲要略》道光十七年(1837)筠渌山房刻本。全书四卷,分为:卷一南北两路疆域总叙、南北两路山水总叙、南北两路卡伦总叙、南北两路军台总目;卷二南北两路城堡总目

  • 湘潭县志

    ①四十卷。清张云璈、毛梦兰纂修。张云璈,钱塘(今杭州)人,曾任湘潭县知县。毛梦兰,甘泉人,曾任湘潭县知县。《湘潭县志》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共四十卷。分为二十二门。卷一,图考、星野。卷二,疆域

  • 笔花集

    不分卷。明汤式(约1383年前后在世)撰。汤式字舜民,号菊庄,浙江象山人。生卒年未详。无名氏《录鬼簿续编》有其小传。《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锦屏春风”。曾补本县吏,但很不得志,后来落魄江湖之间。入明后

  • 灵棋本章正经

    见《灵棋经》。

  • 江都县志

    ①十六卷。清李苏纂修。李苏,字环溪,湖北荆门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五十三年知江都县事。《江都志》始修于明嘉靖四十一年,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此则清代第一志,成于邑令李苏一人之手。扬州知府冯肃

  • 释摩阿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释摩阿般若波罗经觉意三昧》共六章,即第一,辩法相。第二,释觉意三昧名。第三,方便行。第四,明心相。第五,入观门。第六,证相门。辩法相谓心性空

  • 学诗识小录

    十三卷。清包世荣(详见《毛诗礼征》)撰。世荣此书撰成于《毛诗礼征》之后,盖至道光三年(1823)始成书。该书未见刻本。道光、咸丰间只有传抄本。全书分训诂八卷,草木二卷,鸟兽一卷,虫鱼一卷,舆地一卷。其

  • 张佩渠所著书

    三种,四十三卷。清张调元撰。张调元字燮臣,号寅皋,又字佩渠,郑州(今属河南省)人,嘉庆年间举人。三种为《佩渠文前后集》不分卷、《京澳纂纪闻》二十五卷(考证经史之作,兼记乡邦文献)、《佩渠随笔》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