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字辨

十三经字辨

八卷。清陈鹤龄(生卒年不详)撰。鹤龄字瑶宾,江苏通州(今南通)人。鹤龄初著有《五经四书字辨》,后又自为补订,以成此书。本书卷一校画,卷二至卷八校音,书末附有检字。辨画均从字典,以《说文解字》为主,而又参证《正讹》、《粗蕴》等书。辨音则以书为次序:《四书》、《四书补遗》、《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补遗》、《周礼》、《仪礼》、《尔雅》,而《四书》特别详细。校画每章,前面载经句,后面为传注,即使是常见之字,也不怕重复。到《五经》,则分卷,或分篇,不再涉及常见之字以便于童蒙。辨音必定宗法朱注,如“善、动、下、夏”等字,朱注未曾注音,鹤龄则专读一音,不再详分上去,未免过于拘泥和迂腐。在《四书五经》之后,别录:“字迹”一项,如《大学》“壹”不要误为“一”,《周易》“说”不要误为“悦”,“财”不要误为“裁”,这些都无关要义,只是提醒读者慎重而已。在体例上,先《四书》而后《五经》,且把《周礼》、《仪礼》、《尔雅》放在五经之外,则主要是按当时学塾诵读的先后轻重而安排。本书虽不够精深,而斠若画一,对于初学经者,不无裨益。初刻约在康雍之间,再刊于雍正甲寅。今存道光十年豫章安定草堂刊本。

清陈鹤龄撰。鹤龄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瑶宾,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初著有《五经四书字辨》,后又进行补订成为此书。刻于乾隆三十年,前为校画,后为校音,颇多舛漏。所谓十三经,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仪礼》、《尔雅》。且不说古无此种计经之先例,就以其所列计算,如果把《春秋》三传算作三部,则总数为十四,如果把三传总算一部,则总数为十二,实不知其十三经之来由。

猜你喜欢

  • 礼记解诗经

    一卷。清代范士增撰。是卷以《礼记》成句解《诗经》。如以“后修女顺”解《葛覃》全旨,以“君子将营官室”解“升彼虚矣”一章,以“登车则有光矣”解“星言夙驾”,以“君子比德于玉”解“如圭如璧”,以“一与之齐

  • 琴溪集

    八卷。明陈寰(约1522年前后在世)撰。陈寰,字原大,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陈寰与桂萼为同年,官翰林时,力斥萼议大礼之非,坐是移南京,旋告归。著有《琴溪

  • 紫桃轩杂缀

    三卷、又缀 三卷。明李日华(详见《梅墟先生别录》条)撰。李日华擅长书、画,此书亦以论书、画为主要内容,颇有可采之处。余皆为采拾古人说部文献,但均没其出处来源,无甚可采。收入《李竹嬾先生说部全书》以及《

  • 祷雨录

    一卷。明钱琦(详见《钱子测语》条)撰。嘉靖二十四年(1545)天大旱,钱琦便辑录自古以来因修德政而感化上天,降下甘雨之事,总为一卷。目的在于告诫守土之官,有规讽之意。持论较为公正。大部分内容如“桑林之

  • 龙龛手鉴

    见《龙龛手镜》。

  • 诗经衷要

    十二卷。清李式谷撰。式谷字海匏,仁和(今浙江余杭县)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深于经部之学,著有《易经衷要》、《书经衷要》、《春秋衷要》、《礼记衷要》及本书,合称《五经衷要》。本书前有道光十年(1830)

  • 彖传论彖象论

    各一卷。清庄存与撰。存与字方耕,江苏武进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乐部大臣、南书房上书房行走。此书彖传论一卷,彖象论一卷,并附彖象传系辞传论二卷、八卦观象解一卷及卦气解一卷。全书综论彖传彖象系辞传

  • 抱经堂丛书

    二十一种,二百六十三卷。清卢文弨(1717-1795)编辑。卢文弨字召弓,一作绍弓,号矶渔,又号抱经,钱塘(今江苏杭州)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提举湖南学政,历主江浙各书院讲席。其人潜心

  • 王刘诗牍

    一卷。清王铎、刘玦书。李化熙嘱刘光飏摹刻于清顺治己丑年(1649)。李化熙,字玉弦,生平不详。该帖中有李氏自题语,述及帖牍形成经过。该帖所收诗帖以王铎为主,刘玦尺牍仅五种,权作王氏附属。本帖镌刻精美,

  • 教民恒言

    一卷。清代魏裔介(见《孝经注义)撰。此书把清皇帝的《圣谕十六条》用较为浅近易懂的文字,加以诠释、解说,规劝人们忠孝节义,用以维护封建统治。有《魏贞庵遗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