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地经论义记

十地经论义记

二十四卷。隋代释慧远撰。慧远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义记》条。《十地经论》为天竺僧人世亲所作。内容是解释《华严经》中的《十地品》义。汉文译本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同译,佛陀扇多传语,于508年译出。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原是世亲一系的学者,世亲和安慧的著述最初由他们传入中国。世亲本来是小乘学者,后在阿瑜陀国听人讲诵《十地经》而信仰大乘。他所作的这一部论在中国佛教史上曾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十地经论》的内容是:汉译本卷一至卷三,释十地中的初欢喜地,分为序分、三昧分、加分、起分、本分、请分、说分、较量胜分。卷四释第二离垢地,分为发起净分、自体净分。卷五释第三明地,分为起厌行分、厌行分、厌分、厌果分。卷六释第四焰地,分为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清净分、对治修行增长分、彼果分。卷七释第五难胜地,分为胜慢对治分、不住道行胜分、彼果胜分。卷八释第六现前地,分科和五地相同,在前第四地中所说的是对治由于人我执引生的悟解法的增上慢,第五地中说对治在清净中相续不同的增上慢,而在第六地中则对治由于法我执所成的杂染清净分别的增上慢。卷九释第七远行地分为乐无作行对治、彼障对治、双行、前上地胜、彼果五分。卷十释第八不动地,分为总明方便作集地分、得净恶分、得胜行分、净佛国土分,得自在分、大胜分、释名分。卷十一释第九善慧地,分为法师方便成就、智成就、入行成就、说成就。卷十二释第十法云地,分为方便作满足地分、得三昧满足分、得受位分、入大尽分、地释名分、神通力无上有上分、地影象分、地利益分。《十地经论》译出后,经道宠、慧光等阐发宏扬而形成为地论师。六世纪中叶又形成南道、北道两派,极盛一时。其有一部分义理被禅家所吸收,并促成了初唐时华严宗的建立。因本论释经,纲举目张,要言不烦,对后世注疏经典的体裁很有影响。注疏《十地经论》的书很多,其中,《十地经论义记》就是比较有影响的注疏之一。该义记初以十门阶别,总释经论玄义。释文中不只是单纯解论,也兼疏经本。原作七卷,各分本末,或作十四卷。今只存一至四卷,《续藏经》据日本宽政二年刊本,作八卷。金陵刻经处据《续藏经》会入论本,作二十四卷。是慧远所有注疏中最为详瞻宏富的两部义记之一,即此义记和《涅槃义记》。该义疏在佛学思想上秉承僧统、慧光、法上三叶之渊源,集华梵之义解,使义记广博精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际应用价值,被后来许多佛学书籍所引用。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周易系辞精义

    二卷。旧本题宋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条)撰。当初,程颐作《易传》,没有涉及《系辞》,该书集诸家之说以补其缺。但取舍并不精审。陈振孙《书录解题》引《馆阁书目》,认为该书是伪托吕祖谦之名,而实非吕氏所作。

  • 儒林传稿

    四卷。清阮元(详见《经籍纂诂》)撰。嘉庆十五年(1810年),元为侍讲,兼国史馆总纂,创编儒林传。他说:“两汉名教,得儒经之功;宋明讲学,得师道之益。故理学经学一并同列。”该书自顺治至嘉庆之初,共四十

  • 武林藏书录

    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丁申撰。丁申(约1815-1885),原名壬,字竹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四大藏书楼——“八千卷楼”的主人。宋朝迁都南渡后,杭州(时称“武林”)成为东南文化的中枢,藏刻书

  • 郡县释名

    二十六卷。明郭子章撰。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江西泰和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累官贵州巡抚。播酋杨应龙叛,子章大破之,应龙阖室自焚,以功进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卒。子章天才卓越,于书无所不读,一生著

  • 石洞遗芳

    二卷。明郭鈇编。郭鈇,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事迹未详。石洞山在东阳(今属浙江)邑治之南。南宋淳熙间,邑人郭钦止在洞旁建有书院,延师以训子弟。这里的山水名胜,陆游、陈傅良等多有题咏。郭鈇是郭钦止的

  • 集拓新出汉魏石经残字初编

    四卷(民国十七年拓本)。马衡(1881-1955)编次。马衡,字叔平,浙江鄞县人,曾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等职。著有《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等。

  • 南忠记

    一卷。明末清初钱础日(生卒年不详)撰。础日,江苏无锡人,明末遗民。著有《尚书体要》、《十峰草堂集》等书。该书记南都殉难诸公事。原目分为国死事、在官死事、在家死节、起义死、出师死、出使死、在外死、被难死

  • 家传太素脉秘诀

    见《太素脉秘诀》。

  • 天香阁诗集

    十卷。清唐之凤(约1766年前后在世)撰。唐之凤字武曾,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均不详。之凤其诗多反映愁苦之音,拟古诸作,颇具体格,然未有变化。集后附《碎玉合编》二卷,一题唐云祯予霖著,一题唐德远

  • 庚申外史

    又名《庚申帝外史闻见录》或《庚申大事记》。二卷。明权衡撰。衡字以制,号葛溪,吉安(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不详。元末隐居彰德(今河南安阳)黄华山,明洪武四年(1371)后,寓居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