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听雨楼法帖

听雨楼法帖

① 四卷。清周於礼(1720-1779)辑。周於礼,字绥远(一字亦园),号立崖,云南嶍峨(峨山彝族自治县)人。乾隆十六年(1752)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周於礼书法以苏轼、米芾为宗,笔势雄伟。除该法帖外,另著有《敦彝堂集》、《听雨楼诗草》等。该法帖共四卷,其中第一卷为褚遂良、颜真卿和蔡襄书迹;第二卷为苏东坡兄弟父子书迹;第三卷为黄文节书;第四卷为米芾、赵孟頫书迹。与当时诸刻帖一样,此《听雨楼法帖》亦失于精鉴,而致使选帖殊谬,真伪混杂。有清嶍峨周氏本。② 四卷。清孙阜昌辑。咸丰元年(1851年)刻成,每卷分装四册,收唐人为颜真卿、李邕、贺知章、郭子仪,宋人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皆以墨迹入石。但这些唐宋人书以及题跋并无一是真迹。其中贺知章书,在宋代《秘阁续帖》中仅有数行,郭子仪书,则一切刻本中都不存在。而此刻的贺知章《千字文》、郭子仪《后出师表》皆洋洋大篇,岂不是成了旷世奇宝?此帖中不仅唐宋人之书为伪迹,如明代的王阳明、海刚峰、付青主,清代的姜西溪、张得天、刘墉、王梦楼等,一例伪书。真正真迹者不过王虚舟、曹地山、程京萼数人。另外还有像云南僧人湛福,能刻印,而书实为俗品,此帖也列入书家之中。虽是真迹,但有何保存价值呢?按凡收藏书画者,大都能辨真伪,即使兼有误收,也不能连篇累牍,尽是赝迹。像孙阜昌之类,夸其所藏,且刻石者,世上少有。有太谷孙氏本。

猜你喜欢

  • 何水部集

    一卷。梁何逊(?-约527)撰。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文章与刘孝绰并称,世谓之“何、刘”。范云见其对策,大加称道,因结忘年交。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尝。沈约亦

  • 汉川县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清德廉等修,林祥瑗等纂。林祥瑗,字铁樵,本县人,道光贡生,举孝廉方正,郧西县训导,升教谕、江汉书院监院。汉川虽旧无专志,但留心掌故。如邑人林莘、秦汉陆、周云门、周序东,皆有遗稿。历沧

  • 阳宅撮要

    二卷。清吴鼒(1755-1821)撰。吴鼒字山尊,又字及之,号抑安,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人。嘉庆年间进士,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后主讲扬州书院。善骈文,能诗,著有《夕葵书屋集》。是书自序称“遍搜宅书”,

  • 三松堂墨刻

    八卷。清潘奕隽(1740-1830)书。潘奕隽,字守愚,号榕皋,一号水云漫士,晚号三松老人,江苏吴县(今亦属江苏)人。乾隆己丑进士,曾官户部主事。书宗颜、柳、篆、隶甚为佳妙,几入秦、汉之室;山水画别有

  • 叶赫氏家谱

    一卷。清额腾额撰。作者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据此谱所记,叶赫地方贝勒,其始祖原系蒙古人,姓上默特氏,后述入叶赫国。至天命三年(1618年)已在叶赫地方生息一百九十年,共八代。由天命至道光三年(1823年)

  • 明秋馆集

    三卷。清裘凌仙(?-1906)撰。裘凌仙,字筱芸,广陵(今扬州市)人。嫁广平秦太守。裘凌仙自幼聪颖,十三岁能诗,十五岁能文章。博览经史,下笔千言不加思索。裘凌仙自言其馆曰:“明秋盖以秋气清明,足以振豪

  • 从戎纪略

    不分卷。清末朱洪章(生卒年不详)撰。洪章字焕文,贵州黎平人,咸丰六年(1856年)入湘军,从曾国荃转战江西安徽,积功擢至总兵。为曾国荃出谋并身先士卒攻下金陵。该书所记自道光末叶起,止于同治三年(186

  • 观象居易传笺

    十二卷。清汪师韩撰。师韩字韩门,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此书由汪师韩自序,谓学汉儒之学,欲证汉儒之支离穿凿,补朱子之未详言者。然其仍沿用汉儒家法,发挥经义用十二辟,卦用互体

  • 周易本义辨证补订

    四卷。清纪磊撰。宋代朱熹依吕祖谦的《古易音训》撰《周易本义》。但至明代,治易者却把其割裂附于程颐《易传》之后,使人们很难见其原貌。清代惠栋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及吕氏《古易音训》、《朱子语类》、程氏《易

  • 对问编

    八卷。明江应晓(生卒年不详)撰。江应晓,字觉卿,徽州(今安徽省歙县)人。嘉靖末官涪州州判。此书取史籍所载天文、地理、人物、杂事,分条立说,议论多偏驳不纯。书首有江应晓自序一篇,文字颇为聱牙,内容无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