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三卷十七节。不知作者姓名。约成书于宋代,也有人认为是唐五代寺院“俗讲”的底本。话本小说,是存世最早演述唐僧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写唐代僧人玄奘与猴行者赴西天取经,历经艰险磨难,功成归返的故事。唐僧取经故事为历史实有,其门徒曾将取经故事写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玄奘西行求法故事本身的传奇色彩,加上佛教的宣传,“唐僧西天取经”逐渐演成一个神异故事。至该书,已完全脱离了历史,成为神魔小说。叙事情节曲折,富于幻想,但行文简约,质朴无华。书中取经者有一行七人。猴行者为一白衣秀士,智勇兼备,神通广大,一路降妖除魔,即后来《西游记》等小说中孙悟空的原型。沙僧的原型在该书中是深沙神,但与《西游记》距离还很大。该书已初步奠定了《西游记》的情节基础,对研究《西游记》和取经故事发展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体制为“诗话”,即有诗有话。诗多为七言,亦有三言或五言,其性质却颇类似佛经偈赞;话文亦与佛经相近。因此,它即使不是佛经“俗讲”的原来底本,也应与佛经“俗讲”有密切关系。该书的原本国内久佚。日本藏有两种宋代刻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刊巾箱本,旧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太仓喜七郎;大字本《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旧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德富苏峰成篑堂文库,两本实为一书。1916年罗振玉曾将二种影印出版。1925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1954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罗氏影印巾箱本校以大字本排印。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罗氏两种影印本合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

猜你喜欢

  • 姑苏采风类记

    一册。清张大纯纂。大纯字文一,号松斋,长洲县人。辑有《三吴采风类记》。此书未分卷,亦无目录。其记载次序为苏州府治、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太仓州、崇明,其记载内容为府、州、县治之建置沿革、

  • 修史试笔

    二卷。清蓝鼎元(详见《平台纪略》)撰。记述从唐房玄龄、杜如晦到五代王朴36人事迹,并各缀以断论。蓝鼎元曾拟修《宋史》,而以此为试笔,故名。《四库全书》列于存目。

  • 二王帖

    十卷。明董汉策刻。董汉策,字朝献,生卒年不详,盖为吴江(今属江苏)人。《兼隐斋二王帖》问世后,颇受世人推重,但该帖为木刻,湿燥难调,“过燥则滋腻之态失,稍淫则浸蚀之痕透”,世人抚卷便为此遗憾,故精于摹

  • 蒙古游牧记

    十六卷。清张穆纂,何秋涛校补。张穆(1805-1849)字诵风,号石州,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二年(1832)优贡生,十九年(1839)应顺天乡试,因不堪受辱而退场,遂绝意仕进,专心致学。何秋涛字愿船,福

  • 许云白先生文集

    四卷。宋许谦(1199-1266)撰。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四库全书总目》评曰:“谦初从金履祥游,讲明朱子之学,不甚留意于词藻。然其诗理趣之中颇含兴象,五言古体尤谐雅言……

  • 形学备旨

    十卷。美国罗密士(详见《八线备旨》)撰,美国狄考文(1836-1908)、中国邹立文(生卒年不详)、刘永锡(生卒年不详)同译。狄考文,美国传教士,1836年来华,1864年在登州(今山东蓬莱县)设立会

  • 南通方言疏证

    四卷。孙锦标撰。锦标字伯龙,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县)人。是编卷首为例言及孙氏共和元年(1912年)自序,次为旧《通州志》所录方言原文。卷一为释天、释时、释地、释水、释火、释宫、释亲、释戚、释妇女、释幼

  • 周易本义正解

    二十二卷。清丁鼎时、吴瑞麟撰。丁氏字九畴,号柯亭,丹阳(今安徽当涂)人,廪贡生,著有《新硎骊珠集》等。吴氏字南驺,亦为丹阳人,诸生。此书由吴瑞麟自序,经考证系由吴氏一人所著,因其兼采丁氏之说,所以题丁

  • 经冶堂解义

    二卷。清郭坛(生卒年不详)撰。郭坛字岱封,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乾隆乙卯优贡,考授主簿。素怀淡泊,不营仕进。郭坛为学不同世俗,举凡典章、名物、地理、氏族、律吕、文字、训诂之学,无不研究。每治一经,既

  • 与梅堂遗集

    十二卷。清佟世思(1651-1692)撰。佟世思,字俨若,一字葭沚,又字退庵,汉军正蓝旗(一作辽东)人,康熙间以荫生官思恩县知县。本集计诗十卷,词一卷,杂文一卷,由其弟佟世集编辑刻印。末附《耳书》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