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射阳先生存稿

射阳先生存稿

四卷。明吴承恩(约1504-约1582)撰。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涟水(今属江苏)人,后迁居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曾祖吴铭做过余姚训导,祖父吴贞做过仁和县学教谕,但官都不显。其父吴锐,因家境穷困,以经营绸布为生。他为人正派,富于正义感,“好谈时政,意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吴承恩《先府君墓志铭》)。又喜欢研读群籍,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吴承恩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然而屡试不第,一直过着卖文自给的困顿生活,直至六十三岁的垂老之年,他才补上长兴县丞。两年后,因被人诬告入狱,释放后拂袖而归,后又补为荆州纪善。晚年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承恩自幼敏慧好学,博极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又好奇闻,阅读了大量野言稗史及唐人传奇。为后来创作长篇小说《西游记》打下了文学基础。《西游记》的创作成功,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奠定了吴承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不仅能诗文,而且善画,“间作山水人物,观者以为通神佳手”(陈文烛《花草新编序》)。他能书,从现存的墨迹看来,他用笔潇洒,风采动人。在任长兴县丞时,吴承恩曾与“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交好,但在诗文创作上,他并不依傍七子的门户。其诗文创作“率自胸臆出之”。能较好地自抒情愫,颇得李白诗之余韵。郭麟《灵芬馆诗话》指出:“射阳先生诗笔,清而不薄,淡而能隽。”从现存诗观之,皆清婉流丽,在明代诗中可推为上乘。承恩还著有传奇小说集《禹鼎志》,选编词集《花草新编》。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数量不少,但因无子嗣,去世后大部分文稿散失。后由丘度从亲友中遍索遗稿,但也仅“存十一于千百”,编订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卷一为骚赋诗颂;卷二为序文;卷三为论赞杂著志铭跋启之类;卷四为障词诗余。首有陈文烛序文。《射阳先生存稿》在吴逝世后不到十年的万历十八年(1590)即刊印行世,但流传极少。1929年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发现的明刻本,可能是万历四十年以后经过丘度增补的复刊本,1930年曾据原刻本铅排出版。原刻本已运往台湾。刘修业据1930年铅印本重加辑校,易名为《吴承恩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书中收入陈文烛序、吴国荣跋和李维桢叙。另有刘氏所辑的《吴承恩诗文事迹辑录》等附录四种存世。

猜你喜欢

  • 洛阳牡丹记

    一卷。宋欧阳修(详见《诗本义》)撰。《洛阳牡丹记》分为三篇。花品叙第一,主要记叙牡丹花之产地多处,但以洛阳牡丹为天下第一;次论洛阳牡丹第一的原因,一反俗论;后列牡丹名品姚黄以下二十四种。花释名第二,先

  • 洛闽源流录

    十九卷。清张夏(详见《杨文靖年谱》)撰。取有明一代儒家学者,分别门户,各立为传。其中第一至十三卷为洛闽学派,列入正宗16人,羽翼39人,儒林192人;第十四卷为新会学派,十五卷为余姚学派,共列入羽翼8

  • 春秋左传王氏注

    一卷。魏王肃(195-256)撰,清马国翰辑。王肃字子雍,东海郡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三国时著名学者,王朗子。年十八从宋衷读《太玄》,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三年(229)拜散骑常侍,甘露元年(2

  • 儿笘录

    四卷。清俞樾撰。参见《群经平议》。此编是俞樾校读《说文》的笔录。俞氏自序云:“然许君生东汉时,去圣久远,于古人造字本意,未必尽得而传。至于今则错乱遗夺,亦所不免。善乎顾亭林先生之言曰:‘取其大而弃其小

  • 质疑录

    一卷。明张介宾(详见《类经》)撰。此书成于明天启四年(1624),为张氏晚年之作,旨在纠正前人之偏执谬误。作者主张偏于温补,故重在正刘完素、张元素、朱震亨诸家偏于寒凉攻伐之失。书中之论凡四十余条,刻析

  • ■经日记

    一卷。刘尔炘撰。刘尔炘(1865-1931)字又宽,号晓岚、果斋、五泉山人。甘肃兰州人。清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兰州府五泉书院讲席、主持,甘肃高等学堂总教习。长期从事文化、教育、慈善福利社团工作,专

  • 养志书屋诗存

    一卷。清崇祐(?-1870)撰。崇祐字辅心,本姓蒋,名崇祐。沈阳人。官至江右袁州司马。其人尚气节,重然诺,慷慨好施。尤耽吟咏,工绘画。其时每出一纸,时人学宝之。其著作甚富,但兵乱中失亡过半。今存者只此

  • 洪范大义

    三卷。清唐文治撰。卷首有唐文治自序,又有后序。全书共分为三卷。上卷传注,中卷政鉴,下卷析疑录。在上卷中,“注”用来解字,且多采用黄式三《尚书启蒙》和吴汝纶《尚书故》;“传”用来释义,以黄道周、李光地为

  • 应山县志

    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宗元、朱荣实、周道源修,吴天锡等纂。刘宗元,字善长,河南商邱人,官应山知县。朱荣实,字秋园,安徽泾县人,举人。周道源,字镇廷,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人,举人,二人先后继

  • 绿雪亭杂言

    一卷。明敖英(详见《慎言集训》条)撰。敖英在自序中说:蜀台清戎之西,有亭曰‘绿雪’。环亭有竹百余竿,日与此君相对,翛然有吏隐之适。因追忆见闻,窃有评论,随笔杂记,名之曰《绿雪亭杂言。此书止一卷,其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