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不分卷。清黄易辑刻。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篆刻家、书画家。官至山东济宁府同知。其篆刻醇厚渊雅,发展了秦、汉的优良传统。为“西冷八家”之一,与丁敬并称“丁黄”。工隶书,沉着有致。擅画山水,笔墨清隽。喜搜集金石文字,官山东时,广搜碑刻。其金石著作,除本书外,尚有《岱岩访古记》、《嵩洛访古记》、《嵩洛访碑图记》等。书前有嘉庆五年(1800)钱大昕序,翁方纲的题记及诗。书中钩摹汉石刻文字,首为熹平石经尚书、论语残字,然后是魏元丕、范式、三公山、谯敏、王稚子阙、武梁祠画像、圉令赵君、成阳灵台、朱龟诸碑,共十种。书虽名金石文字,其实只有石而无金。在十种碑中,熹平石经、魏元丕碑、范式碑、王雅子阙、圉令赵君碑、谯敏碑、咸阳灵台碑、朱龟碑,均根据所得旧本,依照原字大小钩摹。他续访所得的三公山碑、范式碑阴,以及唐拓武梁祠画像所缺左一石之二行,及其中各两石上下各四行的文字,则依现存之原石,缩写摹入。世所罕传者,则据旧拓钩摹留其真。其续得者,则据原石缩写存其字。编中所摹各刻,在每一刻后,附有黄易及各家的考释。书中所摹各刻存字,虽较洪适《隶续》所载要少些,但有些碑刻,却可补洪书之不足。如魏元丕碑,补洪氏未释者十一字;范式碑,可补一百八十余字。而其间字体笔法,经各家及黄氏审正,可据以订补《隶释》之误释或缺释者,亦复不少。至于武梁祠堂画像,本为左中右三石,洪氏未见原石,误以为六;范式碑本有碑阴,洪氏未见原石,误认为是鲁竣碑的碑阴。在此书中,武梁祠堂画像左中右三石12行题字及范式碑阴题名,均根据原石一一摹入。于各刻之后,还详记其搜访始末。传本为原刻本。

猜你喜欢

  • 尚书约旨

    六卷。清杨方达(详见《易经图说会通》)撰。《尚书约旨》一书,依《尚书》经文加以训释,其说大体墨守蔡沈集传,而间有异同。其与蔡传之说不同者,亦大多就文句语气而言,鲜能详加考证以纠其误。从著书凡例看,似为

  • 肥城县乡土志

    九卷。清李传煦纂修,钟树森续修。李传煦,邑人,优廪生出身。钟树森,桐城人,进士出身,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肥城县知县。时朝廷命各州邑纂修乡土志,以为学校历史地理教科书之参考,并由学部制定纲目义例,

  • 忠传

    四卷。明人作,作者不详。载于《永乐大典》中,题名《国朝忠传》。所录多为明以前人事迹。各绘图系说,语言通俗,似演义之类。有《涵芬楼秘笈》(第一集)本。

  • 续艳异编

    十九卷。明王世贞(详见《弇山堂别集》)编。短篇文言小说、故事集。与《艳异编》同时刊行,也有汤显祖评,取材范围、故事内容、编排体例与《艳异编》概同,分部略有差异,为二十三部:神部、龙神部、仙部、鸿象部、

  • 荣宝堂诗钞

    一卷。清林玉衡(生卒年不详)撰。林玉衡,字璇南,号璇台,连平州(今广东连平)人。官训导,历任曲江、花县、龙门训导,阳山教谕,嘉应州学正,因军功加六品。林玉衡父林丰园,文词雄长岑南垂四十年,其家学渊源,

  • 十种唐诗选

    十七卷 清王士祯(1634-1711)撰。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乾隆时赐名士祯,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初诗坛领袖,出身世宦家庭。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后任扬州推官,五年后调任京

  • 周易象义

    十二卷。宋丁易东撰。此版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残卷。此本则为宋刊本,胜于辑本,故列出。宋刻大半较真,可补辑本之佚。书首题“武陵丁易东象义”。凡上下经为二卷,又每卷各分子卷。三传十篇为十卷。前有自序

  • 半江集

    十五卷。明赵宽(1457-1505)撰。赵宽,字栗夫,号半江,吴江(今江苏吴江县)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第一,历刑部郎中、浙江提学副使,终广东按察史。著有《半江集》。此集在明正德间有王思诚刻

  • 小学搜逸

    不分卷。近代龙璋(1854-1918)撰。龙璋字研仙,号甓勤,晚号潜叟,攸县(今属湖南)人。是编为辑录已经亡佚的文字、音韵、训诂著作的汇编。辑录小学佚书的工作始于清代学者任大椿和孙星衍。任大椿有《字林

  • 和硕怡贤亲王行状

    满汉文各一卷。清张廷玉(详见《明史》)撰。和硕怡贤亲王名允祥,为清圣祖第十三子。因助清世宗胤禛夺取皇位,被封为怡亲王。雍正元年(1723年)总理户部。三年(1725年),命理京畿水利。四年(17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