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十卷。梁刘勰(约465-532)撰。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后迁京口(江苏镇江)。天监中,兼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深得萧统赏识。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此书成于南齐末年,约永泰元年(498)八月至中兴二年(502)四月之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中一部有影响的巨著。全书凡十卷,共有文五十篇。“上篇”二十五篇分为两部分:《原道》、《宗经》等前五篇为总论,《明诗》、《诠赋》等后二十篇分论各种文体之历史发展及特征。“下篇”二十五篇,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时序》、《物色》、《知音》诸篇,是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等重要理论问题的专论;最后一篇《序志》。《序志》中称:“《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此书受当时三教同源思想的影响,融儒、释、道于一炉的文艺思想的特点,但其中儒家思想仍占有主导的地位。全书主要论述有:(一)文学的本质与起源,认为一切文章均应以圣人撰经的“衔华而佩实”的原则作为写作的指导思想,尽管后世文体众多,特点各异,皆基本源于五经,并提出著名的“六义”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优劣的标准;(二)文学的构思与创作,指出艺术思维的特点是“神思”,艺术想象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并始终与感情的波涛相连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想象的结果是凝聚成“意象”等等;(三)文学的风格与体裁,深入细致地探讨了艺术风格形成的主客观条件,认为艺术风格虽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有: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种基本风格;(四)文学的结构与技巧,主张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认为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而内容又起主导作用,故强调“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五)文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主张“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有所创新;(六)文学的批评与鉴赏,主张文学批评应“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并提出对作品进行“披文而入情”分析的“六观”标准。总之,《文心雕龙》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学理论批评史、美学思想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集的版本、注本众多。有嘉禾、宏治、嘉靖、万历等年间刻本,注本有清黄叔琳辑注本,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等。

猜你喜欢

  • 重学

    十七卷首一卷。英国胡威立(生卒年不详)撰,英国艾约瑟(详见《格致质学启蒙》)口译,海宁李善兰(详见《方圆阐幽》)笔述。所谓重学,今称为力学,又名机械学。西方力学传入中国,首推是由德国传教士邓玉函(15

  • 大事记讲义

    二十三卷。宋吕中撰。吕中字时可,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淳祐中进士。迁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书。奏乞晚轮二员说书。夜轮讲官直宿以备顾问。徙汀州。著有《演易十图》《治迹要略》等。此书详叙北宋九朝事迹,而推

  • 周礼札记

    一卷。清潘任撰。潘任为江苏常熟人,师从李慈铭(1830-1894),有《希郑堂丛书》,《周礼札记》为其中一种。此书自“深蒲”条至“束矢”条,共二十余条,虽篇幅不大,但精义颇多。如“深蒲”条,潘氏取《说

  • 礼记郑读考

    ①六卷。清陈乔枞(1809-1868)撰。乔枞,字朴园,一字树滋,寿棋之子,清代闽县(今福建省闽侯县)人。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临江,抚州知府,以经术饬吏治,居官有声。同治七年(1868)卒于官。

  • 蒙古字韵

    二卷。撰人不详。是一部中国元代用八思巴字拼写汉语(也称八思巴汉语)的韵书。编著于1269-1292年之间。元刻本流传至清道光年间,后亡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存目”著录,云有“两淮盐政采进本”。

  • 掾曹名臣录

    一卷。续集一卷。明王琼(生卒不详)撰。王琼,字德华,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督陕西三边军务,著有《晋溪奏议》、《漕河图志》、《北边事迹》、《西番事

  • 阿育王经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 求志堂诗集

    七卷。清方荣秉(1865-1916)撰。方荣秉字厚卿,湖南岳阳人。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十五年(1889)考取内阁中书。改外补福建邵武府同知,保升知府。张曾扬巡抚山西、浙江,张鸣岐巡抚广东,皆招

  • 易史象解

    二卷。明林允昌撰。允昌字为磐,号素庵,福建晋江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吏部郎中。该书取《易》象大义而各寻史实以配之,每卦为一解。《自序》称其本程传、朱义、诚斋、紫溪之说,而参以己见。但实际上

  • 鸣鹤余音

    八卷。彭致中编。据书原题彭致中为“游仙道人”,生卒年、里籍等均不详。又据朱存理《野航存稿》有此书跋,则彭致中应为明人。是集凡八卷。集中辑录自唐迄元未道士新填之词。其中多为方外之言,寄托幽旷之意。与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