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施南府志

施南府志

①三十卷,首一卷,清王协梦修,罗德崑纂。王协梦,江西新建人,进士,官施南知府。罗德崑,字子峰,湖北兴国人,举人,官训导。按施南,汉时南郡,康宋时名施州,明置施州卫,清改为恩施县,后升施南府。乾隆元年(1736)改十五土司为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四县,建始自菱州府属,领六县。郡志前名卫志,创修于明景泰时佥事沈庆,自天顺时教授高情免继修,至清州人王封镇止,共八人继修,俱无传本。乾隆二十一年(1756),训导宋鳌纂《施南府志》,四十二年(1777),训导李宗汾续辑,两书均未刊。道光间王协梦知府事,搜求旧志,恩施志有刻本,建始志仅有钞本,来凤县有志而毁于兵,余县向无志乘。训导罗德崑辑府志稿,以宋、李二书为底本而增益,详于往昔,略于近时。王协梦檄各县遴选诸生,广为采访,开局编纂,罗德崑主其事,遂成志。《施南府志》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共三十卷首一卷,分疆域、建置、典礼、食货、武备、官师、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纲。凡郡县志必详沿革,施南郡之沿革难于各郡县,自唐宋以来已有土司,《宋史》有施州徼外蛮列传,而西南溪卫诸蛮传中,间有涉及施南州,宋、李志稿,遂将传中诸峒长事,杂然引入,每多讹谬之处,此编悉更正。分门别类,援古证今,使郡与山川形胜、政治习俗,得以传世。② 三十卷,首一卷,清松林、周庆榕修,何远鉴等纂。松林,字茂亭,满洲正蓝旗人,官学生,官施南知府。周庆榕,字荫南,河南祥符人,军功,继任知府。何远鉴,字葆山,湖北来凤人,举人,官嘉鱼教谕。府志自道光十四年(1834)知府王协梦修,历三十余年,松林知府事,延何远鉴等重加补辑,未成去任,周庆榕继之,于同治十年(1871)书成。《施南府志》同治十年刻本。共三十卷首一卷,分天文志、地舆志、建置志、学校志、典礼志、食货志、武备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十二纲。此志立天文一门,附星野、祲祥,形胜、沿革附地舆,各以类从,较为清晰。学校包罗甚广,一郡之典章文物,及所领各县人文盛衰,土习醇醨,由此观之,此编立学校一门,附庙制、学田、宾兴、义学等类,食货志中,户口、物产、田赋、杂税,武备志中,营制、饷额,历时已久,间有改易。兵事类经咸同间兵燹,不同于前志较多,此编勤加采访,参以各县志乘,据实补入。官师志改政绩,土司、选举志增保荐、世袭,以时移事异,政制攸殊,人物志中增寿考、畸行,是王志所无,他志常有。艺文志先诗后文,少有增加。此志以王志为根据,应因者因,应益者益,郡与县事实,其信而有征者,皆博采详载。

猜你喜欢

  • 草窗集

    一卷。明刘溥(生卒年不详)撰。刘溥,字原博,别号草窗。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未经科举,精天文律历之学,工画,通医学,有志用世,于明宣德初(1426)以文学征授惠民局副使,后调太医院吏目,但非溥之志也

  • 稷香馆丛书八种

    二十七卷。吴瓯编。吴瓯,生卒年不详,字伊贤,辽宁省辽阳市人。研治文字训诂之学。吴氏荟萃清代名家考订《说文解字》的稿本八种,用原书影印,题名《稷香馆丛书》。《说文疑》十二卷,原为清藏书家丁丙(1832-

  • 斯未信斋主人自订年谱

    一卷。清徐宗干(1796-1866)自述。宗干字树人,江苏南通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历任山东曲阜、武城、泰安等县知县,高唐、济宁等福建巡抚等官,著有《斯未信斋文集》行世。谱主卒于同治五年

  • 敷文郑氏书说

    ①见《郑敷文书说》。② 一卷。宋郑朴撰。郑朴之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可考。郑朴所撰之《敷文郑氏书说》一卷,以札记体的形式,又以《尚书》事实,或提出疑问,或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于各条分别立论,共有二十余事。

  • 四礼训蒙

    一卷。朝鲜李恒福撰。李恒福生卒年不详,字子常,一字白沙,号弼云,庆州人。书名所言“四礼”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训蒙”即训导童蒙。著此书的最初动因作者自跋说:“余疾夫小子蒙士,每当祭时,登降拜俯,

  • 小苏潭词

    六卷。清蕉南旧史撰。蕉南旧史姓谢,字椒石,号蕉南旧史。生卒年不详,约为嘉庆、道光间人。贯藉亦不详。据该书自序云,“束发就塾,间习声诗”,稍长“巵词脞说,余情度曲”,填词“墨守姜、张、膏霑周、史”宋代四

  • 稼轩词

    四卷。宋辛弃疾(1140-1207)撰。弃疾生平详见《美芹十论》辞目。本书有四卷本和十二卷本两个系统。四卷本题为《稼轩词》,分甲乙丙丁四集。十二卷本题为《稼轩长短句》,在元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院

  • 连山

    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连山易》系北朝刘炫伪作之《易》书。《北史·刘炫传》称:“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人讼之,经赦免死,坐

  • 姓觿

    十卷。明陈士元(详见《名疑》)撰。本书为《归云别集》之一种。捃摭姓氏诸书,依韵分别编辑。凡平声一千七百一十四姓,上声六百八十九姓,去声六百零一姓,入声六百二十一姓,外蕃九十九姓,不入韵中。共三千七百二

  • 入声表

    一卷。清江有诰撰。有诰生平见“音学十书”。陆氏《切韵》以入声配阳声;顾氏治古音则以入声改配阴声;江永主张数韵共一入,入声兼配阴阳。有诰谓平上去入各部相承,其字之偏旁谐声无不吻合,此部之入,他部不容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