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

旧题左丘明(生卒不详)撰。此书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内传》,简称《左传》。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东汉桓谭、班固皆认为此书为左丘明所撰,左丘明乃孔子弟子。魏晋诸儒对此均无异议。唐啖助、赵匡始提出《左传》作者左丘明与《论语》中之左丘明为两人,《左传》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人,宋元诸儒多承其说。宋叶梦得据《左传》记事终于智伯,认为左氏是战国时人。清人对此多有辩驳。《四库全书》编辑者仍定为左丘明撰。清后期今文经学再兴,今文经学家一般认为《左传》乃西汉刘歆之伪作,其代表意见是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现代学者徐中舒《左传选·后序》认为,“《左传》好预言因果休咎而以下筮为征验”,主要从《左传》预言验否之角度以考订其成书年代,其方法虽出自清儒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然其结论则颇不相同。徐氏据《论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认为左丘明大约与孔子同时,而此书之成书年代为公元前375年至前351年,其作者当然不是左丘明。他采卫聚贤“子夏”弟子说,认为“可能就是子夏一再传的弟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序》之研究方法与徐氏大抵相同,但其推定《左传》之成书年代为前403至前386年。清人姚鼐《左传补注序》认为此书作者是战国吴起,现代学者章太炎、钱穆、郭沫若、童书业等均持此说。而赵光贤《左传编撰考》则提出此书作者为鲁国左姓之人之说。对此尚无统一的意见。至于此书与《春秋》之关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春秋左氏》。“杜预《集解序》亦云:“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经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辨理,或错经以合异。”综此观之,则《左传》为传《春秋经》而作。对此,魏晋以后诸儒几无异议。今观此书,其内容绝大部分与经文完全对应。有说明《春秋》书法者。如隐元年《经》“元年春王正月”,此书曰:“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其下又云:“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有以史实补充说明《春秋》者。与《公羊》、《穀梁》着重解释《春秋》之“微言大义”不同,此书重于从史实上解经或补经。如隐公十一年《经》“公薨”,隐公为何而薨,《春秋》未予说明。此书则记录了桓公与公子翚共同杀害隐公之事。故桓谭《新论》云:“《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春秋》经文仅一万六千多字,除掉无传之经,不足一万字。而《左传》则有十八万多字,绝大部分为叙述史实。亦有经详而传略互为补充者。如成公十七年《经》:“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伐郑。”而传文只云:“公会尹武公,单襄公及诸侯伐郑,自戏童至于曲洧。”有订正经文之误者。如襄公二十七年《经》:“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此书作“十一月”,据后秦姜岌和元郭宋敬等人推算,经误而传正,今人推算亦证明此乃公元前546年10月13日之日全蚀,应为周历十一月。此书既为解经之作,其体例仍依《春秋》,为编年史体,其叙事亦以《春秋》为大纲,但记事则稍长于《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形式上,此书记事以鲁为主,但实际上则详晋楚鲁郑,宋卫周齐等国次之。其内容包括当时之军事、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且还引述了一部分春秋之前的史实与古史传说。记事客观、材料翔实,为后世史家所重视。此书还记有古人对史实之评论,即书中所谓“君子曰”、“君子谓”、“孔子曰”、“仲尼曰”。但是,对此书之“君子曰”,宋儒多有微词,甚至或以为是汉刘歆之伪托,如朱彝尊《经义考》引林栗语云:“《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朱熹亦曾说:“《左氏》所述‘君子曰’,皆鄙陋。”后儒对此或可或否,意见不一。此外,此书叙事,文辞优美、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如《郑伯克段于鄢》、《泓之战》、《郩之战》、《城濮之战》等等。刘知几《史通·杂说》云:“《左氏》之叙事也,述行事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完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此书之取材极富,如晋之《乘》、楚之《梼杌》,及周、郑、齐、宋、卫等诸国故志、训典、语、令、世谱等书皆为其所采,又兼采民间传说杂之。《左传》在战国时即开始流传,还有诸如《铎氏微》、《虞氏春秋》之类的节录本。西汉末年,此书被立于学官。此书原与经文别本而行,晋杜预作《集解》时,始以传附经,合为一书。历来注释和研究《左传》者颇多,其中以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成就最大,杜氏号为“左氏忠臣”。其后唐孔颖达作《正义》,阐发杜说,号为“杜氏忠臣”。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有《左传释文》,训释音义,后附此书而行。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旧注疏证》、日本竹添光鸿《左氏会笺》、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都是研究《左传》及其注疏卓有成就的著作。此书一般与注疏合刊,较少单独刻印。其单独刊行者,有宋刻本、从宋本翻刻的明刻本、万历四十四年闵氏家刻套印本、吴勉学《拜经楼藏书》本(系其九经白文之一)。

猜你喜欢

  • 儒林公议

    二卷。宋田况(1003-1061)撰。田况字元均,其先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徙居信都(河北冀县)。少有大志,举进士,又举贤良方正,为太常丞,辟陕西经略判官,入为右正言,历帅秦蜀,以观文殿学士,提举景灵

  • 医津筏

    一卷。清江之兰(生卒年不详)撰。江之兰字含微,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此书共四十篇。每篇均以《内经》之言为主,引证经文数言,而后分条疏论。有通行本。

  • 雅雨堂诗集

    二卷。清卢见曾(生平详见《雅雨堂文集》)撰。该集是其曾孙卢枢所编刻,并作跋介绍说,雅雨公亲手自著诗八卷,文十余卷,只有《塞外诗》(又称《出塞集》)一卷先刊行,其余虽编定,均毁于火,因而当时所传仅有《出

  • 宋九朝编年备要

    三十卷。南宋陈均(1174-1244)撰。均字平甫,号纯斋、云岩。福州莆田(今属福建)人。曾为太学生,后力学不仕,潜心著述。著有《宋九朝编年备要》、《中兴编年举要备要》。该书原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 通志堂经解

    一千八百六十卷。又称《通志堂九经解》、《通志堂汇刻经解》。清纳兰性德(1654——1685)刻。性德初名成德,字容若,故世多称为成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初诗人、经学家。十六岁中进士,授乾清

  • 说文经斠

    十三卷。清杨廷瑞(生卒年不详)撰。廷瑞字子杏,号澂园,善化(今湖南长沙市)人。著作另有《说文正俗》。是编依十三经分为十三卷,据《说文》字义以考经传本字原当作某,每字列《说文》篆体及许氏所训之义于首,注

  • 理学疑问

    四卷。清代童能灵撰。此书是作者多年关于“理”、“气”、“仁”等方面的札记心得。首卷为“言心”,此卷中提出:“……心其精,形气之渣滓也”。第二卷为“言性”,提出:“气质中亦有义理。”第三卷为“言仁”,提

  • 晓山集

    五卷。清田从典(1651-1728)撰。田从典,字克正,号峣山,山西阳城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授广东英德知县,累擢至兵部侍郎兼管光禄寺,前后共八年,常燕劳荐乡,核算清晰,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

  • 尚书惜阴录

    六卷。清徐世沐(详见《周易惜阴录》)撰。《尚书惜阴录》一书尊崇古文《尚书》而排斥今文《尚书》,而以今文《尚书》仅二十九篇,其数不全作为根据。殊不知,古文《尚书》虽有五十八篇之多,则于百篇之数,亦为不全

  • 思诚堂集

    二卷。清吴琠(?-1705)撰。吴琠,字伯吴,号铜川,沁州(今山西沁源)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大学士。谥号“文端”。著有《思诚堂集》。是集凡二卷。所收诗仅五十三首,其余均为奏疏、杂文及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