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格致余论

格致余论

一卷。元朱震亨(1281-1358)撰。朱震亨字彦修,金华(今属浙江)人。世居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朱氏因母病学医,初拜许文懿为师,继从师于罗知悌。得刘守真之传,自幼好学,三十岁时攻读《素问》。为当时著名医家,学术影响颇大。其师罗知悌为刘守真再传弟子,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因而,朱氏治医能发挥经旨,参会哲理,融会诸家。并能结合临床实践而创立新说,不仅以医学著名,而其医德亦被时人尊崇。朱氏著作有《局方发挥》等,并传有《金匮钩元》、《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发挥》。其流传的《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等书,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朱氏精研医学,取儒家“格物致知”之涵义作为本书的书名。作者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当时人们处于承平时期,多酗酒纵欲,不知节制,乃致于精竭火炽而致病,如遇到医生滥用《和剂局方》一些辛燥刚烈的方药治疗,服之多损,造成流弊,甚至误治致死。于是朱氏撰成此书,谆谆数言,以救时弊。此书成于至元七年(1347)。共收医论四十一篇。包括基础理论、病证辨析、治法和一些方剂的评述等多方面内容。医论有《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病必求其本论》等。列有“饮食箴”、“色欲箴”。谆谆劝人对此不可贪纵沉缅。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理,着重阐发内伤阴虚火热的病机,指出相炎妄动、阴精亏损是导致诸种疾病的关键,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是养生防病及临证辨治的重要环节,拟定滋阴降火、和血疏血、导痰引滞等治疗大法,反对滥用《和剂局方》辛燥之剂。书中所发议论浅近易懂,观点明确,不少论述能列出治疗案例予以验证,足可师法,故此书能较充分地反映他的学术思想,后世称其为“养阴派”,尊列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此论对后世影响颇深,明清以后滋阴学说之倡行及温病学的发展,均与其有关。朱氏所创方剂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迄今仍为临床常用效方。朱氏“凡动皆属火”,“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等观点,在明代曾有不同评论。如明张介宾曾针对其说而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二者议论角度、所处时代不同,实为殊途同归。书中记述丹溪得自“西域异人”的“倒仓法”,后世亦议论颇多,认为此法易致吐泻,弊端甚著。纵观此书,侧重理论阐析,有鉴于此,是研究丹溪学说的重要著作。历代刊本颇多。有元刊本、明正德间刊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日本宽文五年(1665)村上勘兵卫新刊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至1956年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清漕运全书

    九十六卷。载龄等奉敕修。载龄,见《户部则例》。是书卷一至卷八为漕粮额征,卷九为征收事例,卷十至卷十五为兑运事例,卷十六为白粮事例,卷十七至二十为通漕运艘,卷二十一至二十三为督运职掌,卷二十四至二十六为

  • 律吕管见

    二卷。清江永撰。永善于易,亦精于音乐,所著《律吕管见》凡二卷,系经年思考所得。以伏羲先天卦画及节气纳音相通,以琴徽为本,证以他事,别有见解。其谓三分损益,隔八相生,非自然之法。黄钟之管,九寸,计其管中

  • 钦定续通志

    五百二十七卷。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撰。该书较郑樵《通志》,纪、传、谱略,增订者有三:一是在大抵仍《通志》原文的基础上,于列传因诸史旧文标题错互时有所改窜,体例自相矛盾之处参考异同,折衷沿革

  • 红薇翠竹词

    一卷。《仲轩词》一卷。清焦循(1763-1820)撰。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都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应礼部试不第,即奉母家居,仕进之心日淡,从此潜心学术,筑雕

  • 人瑞翁集

    一卷。明林春泽(1480-1583)撰。林春泽字德敷,侯官(今福州市)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平番府知府。年104岁。卒于神宗万历十一年,有司为建“人瑞坊”,故以“人瑞翁”名其集。原本十二卷

  • 北征纪略

    一卷。明张煌言(1620-1644)撰。张煌言字云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人(今浙江宁波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进士,清初抗清领袖之一。顺治二年(1645年)张煌言起兵浙江,迎鲁王以海监国于绍兴,

  • 李氏乐书

    十九卷。明李文察撰。李文察籍贯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在官辽州同知时,上疏奏进此书,被诏授为太常寺典簿。其书有《古乐筌蹄》九卷,《律吕新书补注》一卷,《四圣图解》二卷。李文察平生所学俱见于

  • 读经笔记

    三十六卷,续笔记二十卷。清管凤苞(生卒年不详)撰。凤苞字桐南,一字翔高,晚号长耐老人,浙江海昌(今海宁)人。康熙己丑进士,官直隶高阳知县,以事罢归。除本书外,还著有《三礼纂要》(一作《三礼纂疑》)二十

  • 古观室诗集

    五卷。吴士萱(1870-1932)撰。吴士萱字梦舟,号荫云,湖南长沙人。清光绪间诸生。士萱少以骈文驰名,偶尔赋诗。因有人曰“其诗不工”,士萱感奋,于是日夜研读古人诗作,学习清二百余年各诗家作品。由是遂

  • 增订韵字辨同

    五卷,补遗不分卷,清彭元瑞撰、郑擢彤补遗、翁方纲拟定凡例。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一字辑五,号云楣,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至礼兵吏诸部尚书、太子少保、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