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温疫论补遗

温疫论补遗

温疫论》二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1582-1652)撰。吴有性字又可,吴县(今属江苏)人。居太湖洞庭山。崇祯六年(1633),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疫病流行,时医用伤寒证治之不效,死者无数,江南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吴氏目睹惨景,深感“守古法不合新病”,遂推究病源,研讨病理,认真探索,认为患者“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结合其临床体会,于崇祯十五年(1642)撰成此书。全书约五万字。上卷论有原病、温病初起、传变不长、急证急攻、表里分传、热邪散漫、内壅不汗、下后脉浮、下后脉复沉、邪气复聚、下后身反热、下后脉反数、因证数攻、邪在胸膈、辨明伤寒时疫、补泻兼施、神虚谵语、圣少异治论、妄投破气论、妄投补剂论、妄投寒凉药论、脉证不应等。下卷为杂气论、论气盛衰、论气所伤不同、论食、论饮、行邪伏邪之别、论阴证世间罕有、论阳证似阴、舍病治药、舍病治弊、肢体浮肿、感冒兼疫、疟疾兼疫、温疟、疫痢兼证、妇人时疫、妊娠时疫、小儿时疫、调理法、伤寒例正误、诸家温疫正误等。吴氏认为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认为外界气候不正常,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并非必定致人于病不可,“寒热温凉为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有损益。假定秋热必多晴,春寒固多雨,亦天地之常事,未必致疫也。”把感染温疫的病因称之为“戾气”或杂气。这种气我们感觉不到,“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且无臭,何能得睹得闻”。戾气有多种多样,感染不同的戾气,产生不同的病症,“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故其气各异也。”各种传染性疾患,亦由这种戾气所引起的。吴氏还比较正确地提出对传染病某些规律性认识,突破了前人的六气致病说,前人认为热病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引起的,而吴氏则认为传染的来源是自然环境和人与人的相互传染。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杂气和人接触不一定都要发病,而是和人的抵抗力及杂气多少有关。“盖有三人,早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疫邪所着,又何异邪?”对疫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也有创见,认为温疫之病,即不同外感热病表证,又没有里证的表现,“邪在膜原”。症见“始则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痛身痛,舌上白苔,渐加烦渴,”并因邪气浮越诸经,故可出现头颈痛、腰痛、肋痛、耳聋、寒热、目痛、鼻干不眠等兼证。在治疗上注重“客邪贵乎早逐”的原则及原因疗法。提出温病初起,邪在膜原宜疏祛邪;毒邪已溃,中结渐开,助其汗解;邪八胃腑则攻里通下。吴氏创制的达原饮、三消饮、举斑汤等有效方剂,迄今仍为临床应用。总之此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论理细致,对温疫的病因、病理和治疗等方面作了论述,创造了传染病病原学说,此书成为我国第一部温疫病专门论著,使我国医学在传染病学这一学科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使后来温病学说在治疗措施上采用清凉解毒的治疗方法,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吴氏的影响下,温病学很快发展起来,并形成了温病学派,清代的叶桂、薛雪等人继续推进发展了这一学派,有关著作《广温疫论》等也相继问世。足见吴氏学说影响极大。清初戴天章曾称:“吴又可先生,贯串古今,融以心得,著时行温疫一论,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明于中天矣。”《清史稿·吴有性传》中评价说:“古无温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吴氏尚有《伤寒实录》已佚,又有《温疫合壁》一书为清人王嘉谟增删补辑而成。有清初刻本、康熙二十四年(1685)葆真堂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长乐县志

    ①二十卷首一卷。清彭光藻等修,杨希闵等纂。彭光藻,字敬轩,湖南武陵人,贡生。同治七年(1868)任长乐县知县。杨希闵,考江西新城人。长乐邑乘,首修于明弘治十七年邑人刘则和。再修于万历二年邑人郑世威。三

  • 左恪靖奏稿初编

    三十八卷,续编九十六卷。清左宗棠(1812-1885)撰。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举人,官翰林院编修。曾随曾国藩编练湘军,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先后镇压太平军、捻军和回民起义。授协

  • 吉金文录

    四卷。吴闿生集释。吴闿生,字北江,吴汝纶之子,安徽桐城人。吴氏善古文辞。书中辑集殷周彝器铭文共四百一十四编,附录汉唐以来镜铭四十四首,都为考释。吴氏虽非专精金石文字,然其中改订前人谬误,亦往往有可取者

  • 填词

    六卷。清毛奇龄(1623-1713)撰。毛奇龄字大可,号初晴,又以郡望称西河,浙江萧山人。早年曾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失败后改名换姓,逃匿江湖间。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

  • 幽求子

    一卷。原题晋杜夷(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杜夷,字行齐,卢江灊(今属安徽霍山县东北)人。据《晋书·杜夷传》记载,杜夷少而恬泊,崇尚贞素,居甚贫窘,不营产业,博览经籍百家之书,算历经纬,自号幽求子。

  • 鲍参军诗注

    四卷。附一卷。黄节(1873-1935)注。鲍参军即宋代诗人鲍照。鲍照字明远,东海(辖山东苍山县内)人。南朝宋文学家。出身寒微,曾任中书舍人等职,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子项起兵败,照为乱军所杀。其

  • 禹贡长笺

    十二卷。清朱鹤龄(详见《尚书埤传》)撰。《禹贡》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主要内容详见《禹贡指南》条。鹤龄诠释《禹贡》,首列二十五图,自禹贡全图以及导山、导水,皆依次随文解释。该书引证翔实,创获颇多,于

  • 小学庵遗书

    四卷。清钱馥(?-1796)撰。钱馥,号幔亭,自号绿窗,浙江海宁人。他少岁穷经,终生不仕,深谙音韵之学,在当时颇有名气。主张小学在汉十家学及宋立教、明伦基础上,必兼汉儒、宋儒之说,小学之义始备。所见于

  • 太白山人漫稿

    八卷。明孙一元(1484-1520)撰。孙一元。字太初,号太白山人。自称秦(陕西)人,实为宗室安化王宗人,王姓因不轨诛,故变姓名避难。他踪迹诡异,常以铁笛鹤瓢自随,遍游名胜,足迹几乎遍及天下。正德十三

  • 西晋文纪

    二十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生平见《才鬼记》。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西晋相传四叶,为时不多。何晏、王弼等人主张“援老入儒”,君主无为而治,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