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潜夫论

潜夫论

十卷。汉王符(约公元108-174)撰。王符字节信,自称潜夫,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少好学,有志操,与世不合。仕人更相引荐,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仍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世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是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原书三十六篇,今存本为三十六篇。其篇目如下:第一卷:一《赞学》二《务本》、三《遏力》、四《论荣》、五《贤难》。第二卷:六《明暗》、七《考绩》、八《思贤》、九《本政》、十《潜叹》;第三卷:十一《忠贵》、十二《浮侈》、十三《慎微》、十四《实贡》;第四卷:十五《班录》、十六《述赦》、十七《三式》、二十《衰制》;第五卷:二十一《劝将》、二十二《救边》、二十三《边议》、二十四《实边》;第六卷:二十五《卜列》、二十六《正列》、二十七《相列》,第七卷:二十八《梦列》、二十九《释难》;第八卷:三十《交际》、三十一《明忠》、三十二《本训》、三十三《德化》、三十四《五德》;第九卷:三十五《志氏姓》;第十卷:三十六《叙录》。是书反映了王符在政治上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抑末务本,富国富民;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的“天道观”,以“元气”为宇宙本体,认为“道”由气所变,“道之为物”,“莫不气之所为也”。在认识论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上圣“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又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宗教迷信采取批判的态度。符之著书在桓帝时,故所说多切汉末弊政。《潜夫论》贯彻始终的是王符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这里有宝贵的遗产,可引以为鉴。如贵民、务本、重法、考绩、反侈、求实、实边等思想都颇有价值。是书有多种版本:其无注本《潜夫论》十卷,汉王符撰。元大德间刻,系与《白虎通》、《风俗通》合刻。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胡氏本影印《元明善本》书。清嘉庆中刻《广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其注解本《潜夫论》十卷,清汪继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肖山陈氏刻《湖海楼丛书》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其辑佚本:《潜夫论佚文》一卷,清王仁俊辑。《经籍佚文》稿本,通行本,1979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

猜你喜欢

  • 读经心解

    四卷。清沈梅撰。梅字雪友,浙江会稽人,治法家言,兼研经学,著有《易书诗礼心解》,后多散佚,止存一百五十余条,分为四卷。卷首有贺熙龄、何绍基二序,卷末有谭光祜跋,极称沈氏其人。今按,卷一,解“讼·九二”

  • 桂苑诛丛

    一卷。隋诸葛颍(生卒年不详)撰。清黄奭辑。诸葛颍,字汉,建康(今南京市)人。八岁,能属文。初仕梁,侯景乱,奔齐,炀帝继位,迁著作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诸葛颍《桂苑珠丛》一百卷,无名氏《桂苑珠丛略要

  • 易通例

    一卷。近人陈启彤撰。启彤字管侯。曾为私立北京中国大学教授。此书用现代逻辑学知识解释《周易》,共六篇。分别为“说道”、“说象数”、“说引申”、“说卦”、“说彖象”、“说爻”。后附“彖言作于周公说”。通观

  • 素园石谱

    四卷。明林有麟(详见《青莲舫琴雅》)撰。《素园石谱》是林氏记载在其所居素园,重新开辟场地所聚集的奇石。作者采集北宋宣和年以后古籍中所记载的奇石百种之多,按其形状,绘画成图,缀以前人题咏,撰成此书。书中

  • 崔氏政论

    一卷。汉崔寔(?-约170)撰。崔寔,字子真,又名台,又字元始,涿郡安平(在今河北安平县)人。官拜尚书之职。《隋志》著录崔寔《正论》五卷,《旧唐志》作《政论》五卷。《正论》、《政论》不过是同书异名而已

  • 孟子时事考征

    四卷。清陈宝泉撰。宝泉字凤石,安徽泾县(今安徽泾县)人。嘉庆举人。是书以《通鉴纲目》为经,杂引《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与诸家编次孟子事迹图谱,信而可证的,以之为证。是书成于周广业《孟子四考》

  • 尚书辨

    二卷。清王鸣盛撰。此二卷是李时春从王鸣盛的《尚书后案》中截取其所附后辨单行刊刻而成。此《尚书辨》乃专攻《尚书孔安国传》及孔颖达的《尚书正义》而作,其上还有李时春的评语,间及沈彤和钱大昕。此书为王鸣盛对

  • 泾林集

    八卷。明周复俊(1496-1574)撰。周复俊生平详见《东吴名贤集》条。是集又名《六梅馆集》。凡八卷。诗三卷、杂文五卷。为其孙周玄暐所编。集中之诗皆有杨慎评语。据集后周玄暐跋称:“盖慎戍云南之时,与复

  • 经济文抄

    十一卷。明张文炎编。籍里见《玉屑斋百家论抄》条。此书杂选明代之文,分十一类,每类为一卷。凡例谓取便举业,非当今急务,则博雅新闻,其详略并无轩轾。盖其书本为场屋对策设,间或足资考证,而冗杂者居多。《四库

  • 抱经斋集

    二十卷。附《焚余草》一卷。清徐嘉炎(1631-1703)撰。徐嘉炎,字华隐,另一说字胜力,号华隐,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户部侍郎于可托推荐,以国子生应试“博学鸿儒”列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