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玉篇残卷

玉篇残卷

陈顾野王撰。参见《重修玉篇》。①五卷。这是清光绪初年遵义黎庶昌出使日本时所见到的古本《玉篇》残卷。起初在东京柏木探古处见到以下四卷:第九卷“言”部至“幸”部共22部、第十八卷后半“放”至“方”部共12部、第十九卷从“涂”至“洗”缺首尾的“水”部、第二十七卷“系”部至“索”部共七卷。后来日本西京知恩院方丈彻定为之借来高山寺东大寺崇兰馆和佐佐木宗四郎所藏的两卷:第九卷“册”部至“欠”部共5部,即东京柏木探古处第九卷中间所缺的5部;第二十二卷“山”部至“”部共14部。因此黎氏在日本所见到的《玉篇》残本为原书的第九卷、第十八卷、第十九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七卷,共五卷,其中后两卷完整不缺字。黎氏遂将这些残卷影印或摹刻,辑为《玉篇残卷》,收入所辑的《古逸丛书》中。1935-1937年间商务印书馆据以影印,是为《丛书集成初编》本。黎庶昌、杨守敬、李慈铭等均认为此残卷即顾野王《玉篇》原本。确切地说,这些残卷乃是唐初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和僧人据《玉篇》原本抄录带回日本的。《玉篇残卷》与今本相较,其释文繁详,引证博赡,时有顾氏按语,不似今本殊为简略;然“脱误之字连篇接简,几不可读”(李慈铭语)。②一卷。即原本《玉篇》第九卷,从“言”部到“幸”部,共22部,中间缺“册”至“欠”5部,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库。所据乃辗转传纂,上版致失行次。民国四年(1915)上虞罗振玉得见原本,遂影印之,以资与黎本互证。

猜你喜欢

  • 医征 客窗偶谈

    《医征》三十七卷,《客窗偶谈》一卷。清沈明宗(生卒年不详)撰。沈明宗字目南,号秋楣,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人。少年时曾学禅宗,兼通医学,为清初名医石楷临初先生高徒。沈氏对仲景之学深有研究。著有《伤寒六

  • 瓶笙馆修箫谱

    清舒位(1765-1815)撰。舒位,字立人,号铁云,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戏曲作家。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时年二十四岁。以后数次应试不第。曾随王朝梧先后在河间府与贵州为幕客多年。多才

  • 春秋属辞会义残本

    一卷。清陈用光(1768-1835)撰。用光字砚士,一字实思,江西新城(今江西黎川)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由编修官至礼部左侍郎。曾师事姚鼐,著有《衲披录》、《太乙舟诗文集》及《春秋属辞会义》。

  • 是庵日记

    十四卷。清杨拥(生卒年不详)撰。杨拥字蔚芝,号是庵。生平亦不详。在卷首所列的引用书目中有李渔的《闲情偶寄》,可见晚于李渔。此书的内容为采辑诸书,分类编纂。全书分十四门。内容注明所引的书名,并附有作者的

  • 周易述

    二十三卷。清惠栋(1697-1758)撰。惠栋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惠土奇之次子,清代《易》汉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书主要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并且参照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

  • 古今说海

    一百四十二卷。明陆楫(生卒年不详)编。陆楫,字思豫,明上海(今地名同)人,赠礼部侍郎。陆深之子也,其它生平事迹及著述不详。此书约刊成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唐锦序言中称:“凡古今野史外记,丛

  • 三唐传国编年

    五卷。清吴非撰。非初名筵,字山宾,又字新立,贵池(今属安徽)人。著有《三唐传国编年》、《楚汉帝月表》、《廿一史异同考》等。非撰该书,以后唐继唐,又以南唐续后唐,记四主三姓,皆以唐予之,故曰“三唐传国”

  • 中国文法通论

    近代刘复(1891-1934)撰。刘复原名寿彭,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早年参加新文化革命运动。创立我国第一个语音实验室,提倡实验语音学。主要著作有《半农杂文》、《扬鞭集》、《瓦

  • 鹿洲初集

    二十卷。清蓝鼎元(详见《平台记略》)撰。此集为其友旷敏本所编。初定于雍正四年(1726),十年(1732)又合其续稿重新删定,仍为二十卷。故前有旷敏本序,序后又有旷敏本纪,各述其始末。蓝鼎元喜讲学,尤

  • 蓬州志

    十五卷,清方旭修,张礼杰等纂。方旭,桐城人,曾任蓬州知州。蓬州有志始于明,为吴德器纂辑,共十卷。其书早佚。后洪运开作志略,唯于石堰养济诸所兴作之政记之独详,他则略之。后姚莹谪居于此,亦有心修志,于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