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王制笺

王制笺

一卷。清皮锡瑞(详见《礼记浅说》)撰。是书以《王制》为素王之制。俞樾曾评议此书,以为:孔子将作《春秋》,先修王法,斟酌损益,具有规条。其门人弟子与闻绪论,私相篡辑,而成《王制》。皮氏作《王制笺》为之疏通,以证明其义。其书全载郑注,间或陈述己意,以纠正郑注之失,对孔疏合理者亦录之。其书前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自序并后序。(俞说详见《达斋丛说·湖楼笔谈》)皮氏为《王制》作注解,在郑注孔疏的基础上旁征博引,正其得失。如“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句,引顾炎武说,足证郑误。又“爵人于朝,刑人于市”句,引《白虎通》、《说苑》及《御览》,证明孔疏之失。皮氏更多地是以《周礼》为依推来考订《王制》之得失。如证封国之制:孟子《王制》所言“三等之封”,为三代之旧法,其云百里,七十里,五十里,除山川附庸言之,故曰名山大泽不以封。《周礼》所言“五等之封”为周公所立之法,其云五百里、四百里、三百里、二百里、百里,兼山川附庸言之。故成王命鲁侯云:“大启尔宇,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宣王赐韩侯曰:“其追其貊,奄受北国。”赐召公曰:“锡山土川,于周受命。”推此则可确证周实增封斥大九州之界。又释“职官礼”,《曲礼》云,“五官之长曰‘伯’,是职亦曰‘方’。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皮氏云:州长在外本称伯,《王制》所谓“方伯”,是也。入天于之国曰“牧”,避“二伯”之称也。凡一州必有一伯。故唐虞分十二州,《书》称之曰“十二有牧”,夏分九州,《左传》称之曰“九牧”,周亦分九州,《左传》称之曰“九伯”。推此可证“伯”即“牧”。虞夏及周皆曰“牧”之说,可勿辨矣。以上所论皮氏辨证,可见其考论评实,义据宏深,条理分明,时有新见,其治学既严谨又不拘泥迂腐。此书有光绪中思贤书局《皮氏经学丛书》本及《师伏堂丛书》本。

猜你喜欢

  • 薇香集

    一卷。《燕香集》二卷。《燕香二集》二卷。清方观承(1698-1768)撰。方观承,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桐城(今安徽桐城)人。雍正十一年(1733)由监生荐授中书舍人,乾隆朝历任吏部郎中,直隶清河

  • 圣济总录

    二百卷。宋徽宗(详见《圣济经》)敕撰。徽宗撰《圣济经》同时,又诏示天下广进医方,组织医官整理辑录,并同御府所藏,编次成书,题名《政和圣济总录》,简称《圣济总录》。此书撰写历时七年(1111一1117)

  • 论学绪言

    六卷。明邹士元(生卒年不详)撰。邹士元,字志尹,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生平事迹不详。书首有邹元标序。其论学大至以陈献章、王守仁为宗,而立论多坠于虚无。如其与欧南野书中云:“未发已发,分不得先后,时

  • 逸经

    一卷。清吕调阳述。吕调阳,生平事迹、号、籍贯及生卒年不详。这本书收录了《周书》大匡解、皇门解、周祝解、王佩解、作铭解、王会解、文王官人解、谥法解、芮良夫解,凡十篇。录《大戴礼记》夏小正、诸侯衅庙、公冠

  • 续知不足斋丛书

    二集,十七种,四十四卷。清高承勋编。高承勋字松三,直隶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人。此丛书为续《知不足斋丛书》而作,其选书体例、刊刻格式均与鲍书相同,版心均刻“续鲍丛书”。共两集,收古今著作十七种;宋陈师

  • 在园杂志

    四卷。清刘廷玑(生卒年不详)撰刘廷玑字玉衡,号在园,辽宁辽阳人,隶汉军镶红旗。康熙间由荫生累官江南淮徐道,江西按察使,《国朝诗人征略》对刘廷玑有记传。著有《葛庄分类诗抄》十四卷、《葛庄编年诗》、《在园

  • 冶古堂文集

    五卷。清吕履恒(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履恒字元素,号坦庵,新安(今河南新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本集是履恒死后由淳安方婺如及其门人石屏、张汉所选定,计收文一百九十二篇。

  • 三史拾遗

    五卷,清钱大昕撰。作者详见前条。此书是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刊成后,续有所得编成。共五卷,《史记》一卷,《汉书》二卷,《后汉书》一卷,《续后汉书》一卷。《史记》后附宋本跋二篇,《续后汉书》后附宋本牒一篇

  • 九九乐府

    一卷。清陈孤湣、郑亦亭(生卒年均不详)著。陈孤湣号鉴湖老髯。此集模仿清潘柽章、吴炎《今乐府》体,与其友郑亦亭合著。其内容为吟咏明朝之事,多含故国之思。因摘题八十一,合为九九之数,故名《九九乐府》。有《

  • 梁书

    五十六卷。姚思廉(557-637)、姚察(533-606)撰。姚思廉,唐初史学家,字简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姚察是姚思廉的父亲,字伯审。在陈任吏部尚书,在隋做秘书丞,撰梁、陈二史,未成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