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耄余杂识

耄余杂识

一卷。明陆树声(详见《汲古丛语》条)撰。此书成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书首有陆树声于万历十八年(1590)所作的叙,当时陆树声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了,又因此书为其杂抒所见,所以取名为《耄余杂识》。陆树声在叙中说:“余性资寡僻,例简应缘,居尝燕闲,颇亲纪籍。今迫衰暮,两目昏眊,艰于披阅,第平生所接交知谈议,及紬绎旧闻,一知半解,注之臆想,提撕仅存。每旦栉沐之余,南荣就明,笔砚粗设,间录一二,以备遗忘。”书中杂抒所见,颇有足以警世厉俗之语。如论尧、舜、禹禅让条云:“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不受;舜让天下于石户之农而逃之海。非以让天下为己高也,诚见夫君天下者之责之重也。夫茅茨土阶,卑宫菲食,其自奉若此。而一民饥犹己饥之,一民寒犹己寒之,其责任若此。是以一人劳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以一身萃天下之责,而不以位为乐也。故曰有天下而不与。”此足为为君者鉴也。又如其论赏罚条云:“余谓赏罚者一世之公,是非者万世之公。夫赏当其功,赏一人而天下知所劝,是与众共之也。罚当其罪,罚一人而天下知所惩,是与众弃之也。故曰:‘一世之公,理之所是,一时以为非也,而后世定以为是,公是之不可夺也。理之所非,一时以为是也,而后世定以为非,公非之不可逃也。故曰万世之公”。强调了是非赏罚的重要性。但书中亦时常夹杂着佛老之学,不纯粹是其所见也。此书收入《陆学士杂著》中,另有《宝颜堂秘笈》本、《闲情小品》本、《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单行本等。

猜你喜欢

  • 穀梁礼证

    二卷。清侯康(1798-1837)撰。侯康原名廷楷,字君模,广东番禺人,清代经学家、史学家。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精研注疏,尽通诸经,著有《春秋古经说》、《穀梁礼证》。平生对史学致力尤勤,撰《

  • 光学揭要

    二卷。英国赫士(详见《声学揭要》)撰。清朝中后期,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间西方各种科学书著输入中国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一是经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翻译而来,如上海江南制造局内设翻译馆,专门从事此类书刊翻

  • 周易孟氏章句

    二卷。汉孟喜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张惠言《易义别录》曾辑得《孟氏易》一卷,辑录甚为严谨。孟氏易自成一家,对后世易学多所影响。马国翰所辑较为宽泛,将《说文》所引及《经典释文》所引一并辑入。又以虞翻世传

  • 二梅公年谱

    二卷。为宋梅询和梅尧臣的年谱。其中《梅询年谱》(又作《梅昌言年谱》)一卷,宋淳熙中陈天麟撰;《梅尧臣年谱》(又作《梅宛陵先生年谱》)一卷,元正元中张师曾撰。陈、张二人均籍贯宣城(今属安徽),与梅氏同乡

  • 大乘玄论

    五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大乘玄论》是吉藏居于长安时,约隋仁寿大业年间所作。晚出于《三论玄义》,早出于《十二门论疏》。该玄论大章有八:第一,二谛义十重;第二,八不义六重

  • 陶山集

    十四卷。宋陆佃(1042-1102)撰。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任蔡州推官,召为国子监直讲。神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因欲起用元祐党人,遭谗,贬为中大夫,知亳州。

  • 脉诀

    见《崔真人脉诀》。

  • 晦庵集

    一百卷。《续集》五卷。《别集》七卷。宋朱熹(1130-1200)撰。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

  • 律诗定体

    一卷。清代王士祯(1634-1711)撰。生平详见《带经堂集》辞目。王士祯论诗虽主神韵,但也很重视音节与格律。《律诗定体》选录五、七言律诗各四首,字旁标平仄符号,概括地说明唐人律格。王士祯解释说:五律

  • 三体石经时代辨误

    二卷(民国十四年排印本)。王照撰。王照字小航,号水东老人。此书成于民国十二年(1923)。当时三体石经刚从洛阳出土,学者们沿宋人之说,都称之为魏正始石经,这本是洪适《隶释》以来的定论。而王照信奉范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