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蒙古字韵

蒙古字韵

二卷。撰人不详。是一部中国元代用八思巴字拼写汉语(也称八思巴汉语)的韵书。编著于1269-1292年之间。元刻本流传至清道光年间,后亡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存目”著录,云有“两淮盐政采进本”。注“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彦章,信安人。”现代学者考证此书非宗文所撰。此书现在仅存一个旧写本,是元至大戊申(1308年)朱宗文所做的校订本,也已流失国外。《元史·释老传》云元初本用威乌尔字以达国言,至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始命帝师制蒙古新字。案帝师八思巴所创新字,初称蒙古新字,后改称蒙古字。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颁诏推行,元亡后渐废弃。今称八思巴字或方体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字母主要借用藏文字母,另有少数梵文字母和新造字母。字母最初为四十一个,后续有增加。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分元音和辅音。书体有正体和篆体两种,篆体多用于官方印章。行款从左至右直写,书写单位为音节。《蒙古字韵》朱宗文校订本卷首有刘更序、朱宗文序。正编包括蒙古字韵总括变化之图、校正字样、字母、篆字母、韵书正文、回避字样等。韵书正文分十五个韵部:①东、②庚、③阳、④支、⑤鱼、⑥佳、⑦真、⑧寒、⑨先、⑩萧、⑾尤、⑿覃、⒀侵、⒁歌、⒂麻。各韵顺序大致按收声类聚。每一韵部又分为若干韵类,每一韵类按照声类始见终日顺序排列同音字组,上冠八思巴字字头,下列所拼汉字,汉字标明平上去入四声。本书是用八思巴字拼写汉字的“通用备检”之书,它反映了当时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是语言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亦可用作考释、解读八思巴字文物铭文的参考,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十分重视对这部著作的整理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猜你喜欢

  • 颐情馆诗钞

    二卷。《诗外》一卷。《续诗钞》一卷。清宗源瀚(1834-1897)撰。宗源瀚,字湘文,上元(今江苏江宁)人,官至温处道,兼职嘉湖和宁波府。精通地理,喜欢收藏,敏于吏事,曾在湖州兴水利,在宁波筹海防。著

  • 史义拾遗

    二卷,元杨维桢(1296-1370)撰。维桢字廉夫,浙江绍兴人,《明史》载他“少时,日记书数千言”,其父杨宏在铁崖山筑楼,藏书数万卷,维桢在楼上读书五年,故自号铁崖。元泰定年间考取进士,署天台尹,但因

  • 念庵集

    二十二卷。明罗洪先(1504-1564)撰。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今属江西省)人。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深喜之。欲往受业,被其父阻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1

  • 春秋后传

    十二卷。陈傅良(1137-1203)撰。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宋代著名文学家、经学家。陈傅良少为文自成一家,后师事永嘉学派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中坚,传永嘉之学。与张栻、吕

  • 字诂义府合按

    清黄承吉合黄生所著《字诂》、《义府》为一书,各条卞间附按语,故名。黄承吉(1771-1842)字谦牧,号春谷,江苏江都县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补广西兴安知县,调知岑溪。与同县江藩、焦循、李钟

  • 刘道荟晋起居注

    一卷。清黄奭辑。刘道荟,又作道会,南朝宋北徐州主簿。《隋书·经籍志》载《晋起居注》三百一十七卷,《唐书·经籍志》著有三百二十卷。其书自武帝(司马炎)始至安帝(司马德宗)终,记两晋一百余年间诸帝言动行止

  • 周氏冥通记

    见《冥通记》。

  • 说文统释序

    一卷。清钱大昭(1744-1813)撰。大昭字晦之,一字竹庐,嘉定(今属上海市)人。钱大昕弟,事兄如师,不求闻达,潜心学问。主要著作有《说文统释》、《广雅疏义》、《迩言》、《嘉定金石文字记》、《尔雅释

  • 云南勘界筹边记

    二卷。清姚文栋撰。姚文栋,字志梁,生卒年不详,江苏上海(今上海)人。直肃道员,曾随使日本、俄、德等国。后奉命入滇勘查滇缅界务,并查探印缅商情,凡有关地理形势之处,无不博访周谘,绘图记载,遂成此书。分上

  • 台州丛书己集

    十二种,四十八卷。民国杨晨编。杨晨字定夫,浙江黄岩人。辑有《续台州丛书》、《台州丛书续集》。本丛书收台州宋人著作三种,元人著作九种,均为诗文集。其中宋吴芾《湖山集》十卷、宋陈耆卿《筼窗集》十卷、元丁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