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声类

诗声类

十二卷。分例一卷。清孔广森(1752-1786)撰。广森字众仲,另字撝约,号轩,曲阜(今属山东)人,孔丘六十八代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父母丧,以哀卒。广森曾受学于经学大师戴震及桐城派古文家姚鼐门下,精经学,工骈文。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礼学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少广正员木内外篇》六卷,《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诗声类》十三卷及《仪郑堂骈体文》二卷。是书依魏李登《声类》取名,将阳声分为原丁长阳东冬綅蒸谈九类,将阴声分为歌支脂鱼侯幽宵之合九类。主阴阳,不分唇舌喉齿牙;言偏旁,不言字母等韵。书中称于陈季立、顾宁人、段玉裁之说多从其善者,然亦多有自家之说,其于入声,以为自缉合等闭口音外,皆当分属自支至之七部而转为去声,此说为前人所未有论者。是书论音,于三代秦汉古音多真知灼见,推之于后则往往有不严密者。有轩所著书本。今中华书局有影印本。

十二卷。附《诗声分例》一卷,清孔广森撰。孔广森(1752——1786年)字众仲,又字约,号顨轩,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无意仕进,遂告归,三十四岁时病卒。曾受学戴震、姚鼐之门,通经史小学,尤精公羊学、礼学、音韵学。尚著《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补注》、《礼记卮言》、《经学卮言》、《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善文学,骈体兼汉魏六朝初唐之胜,江都汪中叹为绝手。《诗声类》和其他所著书皆收入《顨轩孔氏所著书》内。《诗声类》就《诗经》韵字分别类聚,分古韵为十八部。阳声分为九部:①原类(元寒桓删山仙)、②丁类(耕清青)、③辰类(真谆臻先文殷魂痕)、④阳类(阳唐庚)、⑤东类(东钟江)、⑥冬类(冬)、⑦侵类(侵覃凡)、⑧蒸类(蒸登)、⑨谈类(谈盐添咸衔严)。阴声分为九部:①歌类(歌戈麻)、②支类(支佳、入声麦锡)、③脂类(脂微齐皆灰、入声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黠鎋屑薛)、④鱼类(鱼模、入声铎陌昔)、⑤侯类(侯虞、入声屋烛)、⑥幽类(幽尤萧、入声沃)、⑦宵类(宵肴豪、入声觉药)、⑧之类(之咍、入声职德)、⑨合类(入声合盍缉叶帖洽狎业乏)。孔氏又谓“丁”“辰”通用、“冬”“侵”“蒸”通用、“支”“脂”通用、“幽”“宵”“之”通用,则孔氏所定宽韵只有十二类。孔氏古音学有以下特点:第一,孔氏古韵分部的特点是东冬分立。孔氏以前各家都是东冬合于一韵,至孔氏才使冬部独立。冬部以冬韵为主,另收东韵三等大部分字及江韵的降字。东冬分立王念孙没有接受,但受到其他学者的赞扬。段玉裁《答江有诰书》尤为倾倒。第二,孔氏确立了阴声韵、阳声韵名目,并建立了阴阳对转理论。孔氏分古韵十八部,阴声九,阳声九,两两相配而可以对转。《诗声类》自序谓阳声九部、阴声九部“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其用韵疏者,或耕与真通,支与脂通,蒸侵与冬通,之宵与幽通。然所谓通者,非可全部混淆,间有数字借协而已”。阴阳相配及阴阳通转之法,戴氏已经予以肯定,但戴氏仅称“旧无入之韵”、“旧有入之韵”,至孔氏才确切地称以阴声韵、阳声韵。孔氏且对阴阳对转的规律加以明确阐述,他说:“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例如“之”为平声字,转为上声“止”,再转为去声‘志’,再转为入声“职”;由入声“职”再转成阳声字“证”、“拯”、“蒸”;入声“职”是“之”“蒸”阴阳对转的枢纽。孔氏所确定的对转情况如下:①歌原(元)对转;②支丁(耕)对转;③脂辰(真)对转;④鱼阳对转;⑤侯东对转;⑥幽冬对转;⑦宵侵对转;⑧之蒸对转;⑨合(叶)谈对转。以上九组中,合谈对转不算阴阳关系,因为合类只有入声;宵侵对转不合理;幽冬关系比较模糊以外,其他六类都是正确的。孔氏阴阳对转理论对古音研究贡献是巨大的。孔氏不为旁转之谈,他所说的“丁”(耕)与“辰”(真)通用、“支”与“脂”通用、“蒸”“侵”与“冬”通用、“之”“宵”与“幽”通用,只是指用韵宽疏而言,并非指通转;其馀各部,虽相邻近,认为亦不得通用与通转。戴震于阴阳之外别立入声,孔氏则“缉”“合”等外,入声附立于阴声。孔氏认为古无入声,故不为别列。他说古代的去声有两类,一类“长言之”,一类“短言之”,后来“短言之”者变成了入声。孔氏古无入声之说是错误的。孔氏原书所附之《诗声分例》是继江永的《诗韵举例》而作。江永列常例四、变例十四,仅粗具纲目而已。孔氏则分别极细,列通例十门、别例十三门、杂例四门,举例句一百三十余,可谓详密矣。《诗声类》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仪郑堂刊本、渭南严氏刊本,并收入《顨轩孔氏所著书》。中华书局1983年曾据原刻本重印,为《单韵学丛书》之。

猜你喜欢

  • 易学参说

    二卷。清冯昌临撰。冯昌临字舆肩,嘉兴(今属浙江)人。该书分内外二编。内编为说六篇,自先天八卦图到八卦纳甲。外编也是六篇,自天干化气五行到七政四余。大致是想从汉学而不深究古法,于是以后世斗首化曜之说参杂

  • 学易大象要参

    四卷。清林赞龙撰。林赞龙字云泽,侯官人。雍正四年(1726)举人。该书以发明大象为主,六十四卦各为一篇。以上下经分为二卷。而冠以纲领六篇为一卷。这六篇一是“发凡”,二是“象例”,三是“义理象数”,四是

  • 徐辛庵行述

    一卷。清徐元锡等撰。元锡咸丰五年(1855)举人,官至广西水安州知州。此书记其父徐士芬事迹。士芬字诵清,号辛庵,浙江平湖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进士,历任编修、户部右侍郎、顺天学政等职。士芬颇重

  • 西充县志

    十四卷图一卷,清高培谷修,刘藻纂。高培谷,字怡楼,贵筑人,曾任西充县知县。刘藻,字香绍,贵阳人。高培谷任县令后,适奉刘藻随督学来西充县办事,遂聘其主纂事,而成兹编。《西充县志》光绪二年(1876)刻本

  • 白香亭诗存

    二卷。附《和陶诗》一卷。清邓辅伦(1828-1893)撰。邓辅伦字弥之,湖南武岗人。咸丰元年副贡生,官浙江候补道。五岁能诗,左宗棠叹为异材。曾就读于城南书院。好交游。晚年闭户著书以终。诗在当时称与王闿

  • 文坛列俎

    十卷。明汪廷讷(生卒年不详)编。汪廷讷字昌期,号无我,四川新都人。此书分十类:一曰经翼、二曰治资、三曰鉴林、四曰史摘、五曰清尚、六曰掇藻、七曰博趣、八曰别教、九曰赋则、十曰诗概。所录上及周、秦,下迄明

  • 渐学庐丛书

    第一集十五种,七十五卷。清胡祥编。胡祥生平事迹不详。此丛书收录清代讲述边疆历史地理的著作,书前无序言,目录、编次混乱。书中所收如吴桭辰《宁古塔纪略》、沈垚《西游记金山以东释》等著作,已见于《昭代丛书》

  • 师郑堂经说

    三卷。孙雄撰。孙雄有《读经救国论》六卷,详见《读经救国论》条。《师郑堂经说》篇首录俞樾手札,次为自叙。孙雄少时即治经学,持书诵习于清代经学家俞曲园(樾)、黄元同(以周)的门下。此书编辑的都是年轻时所作

  • 增修欧氏几何

    五卷,附四卷。清曹汝英(生卒年不详)撰。曹汝英,字粲三,广东番禺(今番禹)人。著有《直方大斋数学上编》十四卷(1903),《直方大斋数学上编附卷》二卷(1904),《直方大斋数学中编》四卷(1907)

  • 四书讲义日孜录

    十二卷。清李求龄撰。李求龄字彭山,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受业陆陇其之门,以理学自任。是书卷首有窦光鼐序及其子壘芝跋。跋云“日孜录者,仿困勉而为谦词也”。书的大旨以《四书大全》为主,附以《朱子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