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总闻

诗总闻

二十卷。王质(1127-1189)撰。王质,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属山东)人。后徙兴国(今属江西),南宋文学家。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任枢密院编修。王质博通经史,有文才,为张孝祥父子所器重,与九江王阮齐名。史载虞允文任川、陕宣抚,王质与之同行,虞令他草拟声讨契丹檄文,他援笔立就,辞气激壮。虞允文执其手曰:“景文真天才也。”(见《宋史·王质传》)王质为人,耿直不回,曾上书宋孝宗,批评当政者政策之失误,因当时宦官专权,一生不得志。著有文集《雪山集》四十卷,史论《朴论》五十篇,另有《绍陶录》、《林泉结契》等。《诗总闻》是王质用三十年“覃精研思”写作而成的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宋代《诗经》研究专著,分章训释,先列原诗,然后用闻音(注音)、闻训(解释文义)、闻章(串解章意)、闻句(解释句意)、闻字(训释通假字)、闻物(解释名物)、闻用(解释器物)、闻迹(解释山川地理)、闻事(解释历史)、闻人(解释历史人物)等十闻进行诠解(每首诗的诠解不是十闻都用,而是有针对性地运用其中的几闻),随后在“总闻”部分对题旨和有关问题提示自己的见解。在南、风、雅、颂这四个部分之前,还有闻南、闻风、闻雅、闻颂四篇对其相应的诗学问题进行阐述。汉代《诗经》学是一个以《诗序》为中心,以《序》《传》《笺》《疏》四位一体的说诗体系,汉唐以来,解释《诗经》的人都执以为据,深信不疑。北宋时期,欧阳修、苏辙等人开疑序之风,到了南宋就掀起一个废序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郑樵和王质。郑樵著《诗辨妄》,主要锋芒是批驳《诗序》之误,王质的《诗总闻》则干脆把《诗序》搁置一旁,按照自己的见解,直接对《诗经》进行诠释,这就是《诗经》研究史上的“去序言诗”,反映了《诗经》研究的革新要求,为《诗经》学的拓展起了促进作用。王质擅长诗歌创作,有较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艺术修养,运用到此书来,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从艺术的角度讲解《诗经》,他解释《邶风·燕燕》、《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风雨》等诗,都能根据“古今虽异,人情不远”这一原则进行诠释,从而使其串解章义更符合情理。他还能大致理解诗的具体背景和环境,注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细微变化。如在《唐风·鸨羽》篇中分析道:“诗以种艺为辞,当是农民,为民而从王事亦固其分。有其地不当征而征者,故曰‘曷其有所?’有其数至频而不止者,故曰‘曷其有极?’有其期当更代而不得者,故曰‘曷其有常?’‘曷其’,何其也,问天之辞也。”这种对诗意的层次和诗人感情的逐步加深的分析,在王质之前还不多见。书中许多诗学见解也有可取之处,如认为“南”为乐歌,“”“南”同类的观点,均为后代学者所承认。在词义的训释上也提出不少新说,《邶风·静女》:“自牧归荑”中的“牧”,一般的解释为放牧,王质根据《左传·隐公五年》:“郑侵卫牧”的材料认为应为卫邑名。书中对情诗的正面肯定,更见其高出常人之处。他十分坚决地肯定了《郑风·狡童》、《东门之墠》、《风雨》、《唐风·绸缪》、《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池》的情诗性质,而且比较正确地理解了它们的题旨,不但没有将这些情诗视为“淫”,而且针锋相对地驳斥了封建诗教强加给情诗的污蔑之辞。然而,此书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他摒弃《诗序》的牵强附会之说,却又陷入新的牵强附会,他把许多爱情解释为“士大夫”或“君子”之辞,解释《陈风·月出》中的“舒”是指“夏征舒”,“佼人”是指“夏姬”。《陈风·泽陂》中的“有美一人”是指“泄冶”,“蒲”“莲”是指孔宁、仪行父,都是违背本意的凿空之说。在某些文义疏解上,又失之过玄,反而违失本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冥思研索,务造幽深,穿凿者固多,悬解者亦复不少。”也是中肯之谈。版本有武英殿聚珍版,《经苑》本,《湖北遗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豫章诗话

    六卷。明郭子章(详见《衣生易解》)撰。是书专记豫章(江西南昌)一地的诗坛情况。所录历代诗人,皆与豫章有关,或为豫章之人,或曾在豫章任职,或曾到豫章游历,颇有地域特色。书中内容辑自他人著作,采自郡县志书

  • 道德指归论

    六卷。汉严遵(生卒年不详)撰。严遵(原名庄遵),字君平,蜀(今四川)人,成帝时,常卜筮于成都市,为人言说吉凶利害,日得百钱够自养,便闭门读《老子》。西汉扬雄,少年时曾从严遵学。严遵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著

  • 高唐州续志

    二卷,首一卷。清毕一谦修,耿举贤纂。毕一谦字益之,满洲镶蓝旗人,贡监出身,乾隆七年(1742)任高唐州知州。耿举贤,邑人,举人出身。毕一谦莅任后,见旧志体制、叙述,皆有未备。欲重为修纂。又因距前志仅三

  • 学古诊则

    四卷。明卢之熙(详见《阂疟论疏》)撰。此书主要采《内经》微言,兼参扁鹊、张机之说,对比考证他们之间异同,注明其精奥,而备为诊家则式。全书共四十则,包括脉学源流、诊则、三部九候、脉理、脉法、脉位、生理病

  • 持志塾言

    二卷,清刘熙载(1813-1881)撰。熙载字伯简,一字融斋,江苏兴化人。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等职。熙载治经无汉宋之门户,自子、史、天文、算法、字学、韵学靡不通晓。所著《昨非集》四卷,《说文叠韵》二卷,《

  • 全唐诗录

    一百卷。清徐倬(1622-1711)编。徐倬字方虎,号苹村。德清(今属浙江)人。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乞养归。后转为司业,官至侍读。以事被人弹劾,辞官归乡。康熙四十五年(170

  • 含山县志

    ①三卷。明牟蓁修,蒋椿等纂。牟蓁,字龙崖,四川巴县人,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来任含山县知县。含山志旧附于《和州志》,明正统六年,一修于朱沅,正德十三年,再修于黄标,嘉靖七年,三修于易鸾。牟蓁来

  • 大雪山房文稿初集

    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一卷。清恽敬(1757-1817)撰。恽敬,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初官教习,历官富阳、新喻、瑞金等县知县,擢南昌府同知。恽敬早

  • 张氏藏书

    四卷。明张应文(生卒年不详)撰。张应文字茂实,号彝甫,又号被锡先生,昆山(今属江苏省)人。应文博综古今,与王世贞相善。万历监生,失意于科场,从此徒居长洲,转志于书画、菊兰,搜讨古今法书名画,著有《罗篱

  • 春秋比事参义

    ① 一卷。清潘相(详见《周易尊翼》)撰。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方苞曾撰《春秋比事》,起于王室伐救,终于阙文,共八十五目,事同而书法互异之处加以条例。潘相受北宋学者张载启发,认为《孟子》多与《春秋》相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