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引经考证

说文引经考证

八卷。清陈瑑撰。参见《说文举例》。此书是研究《说文》引经文字同异之作,陈氏自序云:“学者通经必先识字,不有《说文》,何从究《苍》《雅》之遗文、篆籀之微旨哉?顾《说文》之存于今者,误戾脱落,窜入改易,许君原本仅十之六七耳。唯所称诸经,虽亦经传写改易,而证以他书,汉经师之训诂,七十子之微言大义,往往而在。由文字以究声音,由声音以通训诂,研经之津逮,识字之指归也。其与今本同者,概不赘。”故此书所述者,皆为《说文》引经与今经本不同之字,或证通假,或明其错误,共计522条,载于第一至第七卷。第八卷为《说文引经互异说》,参见下条。雷浚《说文引经例辨自序》对此书多所批评:“陈孝廉瑑《说文引经考》八卷,厥病有六:不知《说文》引经之例有三,而以为皆说本义,一也;异文有正假之异,有古今、正俗之异。正假者,其字本非一字,特以音近相通。陈君不知,而一切以为古今字,二也;有正字又有假字,谓之正假,而假字有无正字者,许君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无正字之假借,其义从本义辗转引申而出。有正字之假借,但取声而义不必通……陈君不知,而一切曲说以通其义,三也;何谓本义,《说文》所定一字一义是也。其义多与其字之形相应,故谓之本义。从本义展转引申而出者,谓之引申义。又有假借义……陈君似已不知,故其论义,往往置《说文》本义不论,而泛引他书之引申假借义,以为某字本有某义,四也;繁称博引,既于义之不可通者曲说以通之,至穿凿之无可穿凿,则于字之明明声通者曰不可通,不当假借,五也;称引繁而无法,检原书多不合,六也。”雷氏此说并不尽是,陈氏所述亦不尽非。是书有同治十三年(1874)湖北崇文书局刊本,光绪十年(1884)溢庐刊巾箱本。

猜你喜欢

  • 豫军纪略

    十二卷。清尹耕云撰。尹耘云生卒年不详,字瞻甫,号杏农,江苏睢宁人,后迁桃源。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任礼部主事,后任河南河陕汝道。捻军起义后,河南巡抚李鹤年组建毅军和嵩武军共两万余人,和捻军作战。

  • 金氏文集

    二卷。宋金君卿(约1064年前后在世)撰。金君卿,生卒年不详,字正叔,浮梁(今江西浮梁县)人。庆历进士。皇祐二年(1050),官秘书丞;五年,官太常博士。累知临川,权江西提刑。入为度支郎中。君卿曾读书

  • 十六名家小品

    三十二卷。明陆云龙(约1628年前后在世)编。陆云龙,字雨侯,号孤愤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编评选屠隆、徐渭、李维桢、董其昌、汤显祖、虞淳熙、黄汝亨、王思任、袁宏道、文翔凤、曹学佺、陈继儒、袁中道

  • 曾确庵三种

    六卷。明曾省吾撰。曾省吾字确庵,隆庆年间进士,生卒年不详。从其著述中可知曾氏尝校士秦中,巡抚川蜀,官至司空,而《明史》无传。是编收书三种,《校秦翰牍》一卷、《抚蜀翰牍》一卷、《平蛮余录》四卷。前两种大

  • 失名古类书残卷

    五卷。无撰者姓名,亦无书的题目。其中某些子目还可以看出。甲卷存二百零二行,子目有谦卑、推让、家诫三部。乙卷存六十二行,其子目有人物、达节两部。丙卷存四十五行,其子目有贞烈部。丁卷存十五行,无子目,但所

  • 文安县志

    八卷。清杨朝麟修,胡淓纂。杨朝麟,字蔚斋,满洲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九年由藁城知县调知文安,四十一年升顺德府漳河同知。胡淓,字淇澜,文安人,候补内阁中书。杨朝麟任邑县知县后,因县志已三十年未修,遂集邑中士

  • 石室秘钞

    五卷。明魏文焲(约1556前后在世)撰。魏文焲,字德章,福建侯官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广西按察使。著有《石室秘抄》。是集为魏文焲诗文集。凡五卷。初刊于万历十四年(1586)

  • 菉斐轩词林要韵

    一卷。又称《词林韵释》。此书原不著录撰人姓氏。《丛书集成》收入此书,题为“宋菉斐轩刊本”。清厉鹗以后,俱认为是宋人作品,经赵荫棠考证,方确定此书是明人所撰,产生于《琼林雅韵》之后,《千顷堂书目》谓此书

  • 重订三家诗拾遗

    十卷。清代范家相撰,叶钧重订。叶钧程乡(广东梅县)人,乾隆年间乡试第一,官直隶知县。本书前有韩封作的序言和叶钧自序,后有罗春和范家相原序及李士祯所作书跋。范家相编撰的《三家诗拾遗》,《四库全书》已著录

  • 岁华纪丽

    四卷。旧本题唐韩鄂(生卒年不详)撰。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韩休之弟殿中丞倩。韩倩之子河南兵曹参军韩涤。韩鄂即韩涤之曾孙。此书之体例如《北堂书钞》及《白氏六帖》。以一年四季节候分门隶事。各编均为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