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山县志

通山县志

①八卷,清任钟麟修,余廷志纂。任钟麟,字玉波,四川苍溪县人,举人,官通山知县。明以前无县志,嘉靖时,邑人朱廷立曾修,未及就梓,后数十年修辑无人。万历九年(1851)县令张书绅莅任,招诸文学子弟,取全楚总志及武昌、兴固二志,汇辑编纂,今无传本。康熙四年(1665)任钟麟在任五年,奉编辑全楚志书移文到县,虚心采揽,购求遗闻,延本县人前平乐知县郭梦道、前桃源知县朱承煜等人,集于古洞渊,潜心编纂。康熙四年刻印。分七纲,五十二目。纲一舆地,首载沿革,考其分野,疆域、山川、形胜则按本县图籍,风俗、节令则审土地时宜,备记之。纲二建设,自城池至道路,旧存新建皆详为分注。纲三人治,自县令以下,分例次序列表,其间名宦别为传。纲四政务,户口、田赋、军政、征收皆据本县图册采录,舆革、招抚,俱核实直说。纲五艺文,取有关世教者登,诗赋浩繁未能尽载。纲六人物,采登宦籍以纪一县之盛,忠孝、节义、名贤、隐逸,考其事迹表扬,其人尚存则不立传。纲七杂志,寺观、仙释、灾异皆为附记。此志虽属创修,但采择颇为简明扼要,足以备省志览。② 八卷,首一卷。清潘滋榎、罗登瀛、胡昌铭修。潘滋榎,字仲美,山东人,监生。罗登瀛,字仙可,湖南益阳人,亚元。胡昌铭,字又新,江西南丰人,进士。同治三年(1864)潘滋榎官通山知县,五年(1866)去任,罗登瀛继之,六年(1867)解职,胡昌铭继。通山县志,自康熙四年(1665)任钟麟修后,二百余年迄未议及。同治四年(1865)潘滋榎奉檄,邀约邑绅立局纂修,罗登瀛继续编辑,至六年草稿告成。胡昌铭继任,校勘付梓,同治七年(1868)心田局活字排印。此志依据嘉靖八年(1529)《湖北通志》,旁搜博采,补旧增新。地舆类,志首重图考,此志绘图极详,共八十八幅,山水古迹,逐一分注,比旧志增十分之六七。选举、人物等类,嘉庆八年(1803)以前,俱已分域,此志采诸家乘,访及故志,补录通志所未备。列女类,旧志及通志仅载十余人,遗漏颇多,此志采访得数百人,分别录姓氏,仍遵通志例,未尽备录事实。艺文类,凡关政治风俗国计民生,旧志已收,此志概录存,采访所得也酌情选登,人若尚在,则汇存待后人采择。风土、建设、政务、学校、祀典等类,皆从旧志,少有增减。此志目录编次,不尽合旧例,则遵朝廷颁发修志六条规定,而未改先后次序。

猜你喜欢

  • 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

    二卷。清钱坫撰。钱坫,详见《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条。本书二卷,上卷载汉镜十三件,六朝回文镜一件。下卷载唐镜九件,汉镜二件。共二十五件,皆其所自藏。每镜均摹其花纹铭识,并加考释。内有汉八卦镜、汉方诸葛

  • 孟县志

    十卷,清仇汝瑚修,冯敏昌纂。仇汝瑚,广东灵山人,监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来任知县。冯敏昌(1747-1806),字伯术,号鱼山,清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为翰林院庶

  • 讷溪先生诗录

    九卷。《文录》十卷,《尺牍四卷》。《杂录》三卷。明周怡撰。周怡,字顺之,安徽太平人。(生卒年未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太常寺少卿。天启追谥恭节。事迹详《明史》本传。及林之盛《皇明应谥名臣录

  • 陈文恭公集

    十三卷。宋陈康伯(1097-1165)撰。陈康伯字长卿,弋阳(今江西)人。宣和三年(1121)中上舍丙科,绍兴八年(1138)除枢密院大计议官,后为光禄大夫。隆兴二年(1164),复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

  • 论语俟质

    三卷。清江声(1721-1798)撰。声字叔沄,晚号艮庭,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经学家。其学墨守汉学,著有《尚书集注音疏》、《六书说》等。是书成于嘉庆四年(1799)当时江声已七十九岁高龄。声于

  • 易传阐庸

    一百卷。明姜震阳撰。震阳字复亨,自称东楚,系淮河泗水之间人。其书以朱子《本义》为主,附缀诸说于下,而经文次第仍用王弼之本,大概是因为只见到坊刻《本义》而并未见到朱子原书的缘故。其说大体循文衍义,繁复冗

  • 周易玩辞

    十六卷。项安世(?——1208)撰。项安世,字平父,学者称平安先生。其后括苍人,后家江陵,项安世治《易》,大体上本于程颐。所不同者,《伊川易传》只讲义理,而《周易玩辞》则兼及象数。项安世认为《易》之道

  • 宋诗纪事补遗

    一百卷。《补正》四卷。清陆心源(1834-1894)撰。陆心源字刚父,一作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今湖州)人。1865年任广东南韶兵备道。1867年调高廉兵备道。后奉调赴闽省,总办税厘通

  • 仪礼疑义

    四十八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吴氏撰有《三礼疑义》,此书即第二部。书本五十卷,今缺三十八、三十九两卷。体例与《周礼疑义》同。书首有雍正乙卯(1735)自序。是书辨驳郑注贾疏,有得有失。其

  • 经传小记

    三卷。清刘台拱(详见《论语骈枝》)。台拱秉承家学,深研程朱理学,并以圣贤之道约束自己,但又不专主一家。汪中《述学别录》有《与刘端临书》称:“每以足下笃信宋人为恨”。但台拱解经,却一本汉学,专主训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