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高僧传

高僧传

十四卷。梁代释慧皎(497-554)撰。慧皎,俗姓氏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他博通内外学。对佛教经律尤有研究。住会稽嘉祥寺(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每当春夏则讲说弘法,秋冬则专心著述。他还曾住过宏普寺,有丰富的藏书,当时有的藏书家在梁元帝萧绎任江州刺史时,曾到慧皎处“搜聚篇翰”。他对宝唱的《名僧传》感到不足,认为“自前代所撰,名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高僧传》序录)。他最大贡献是综合前人有关高僧的传记,创造性地加以分类和编辑,编成《高僧传》,所收僧人比《名僧传》更为严谨。《高僧传》一书,在体例上分译经(三卷)、义解(五卷)、神异(二卷)、习禅和明律(共一卷)、忘身和诵经(共一卷)、兴福和经师及唱导(共一卷)、序录(一卷)十科。为总传体佛书。在内容上,记录了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魏、吴、晋、宋、齐、北魏、姚秦九个朝代中的高僧事迹。正传列有二百五十七人,附见有二百七十四人。前八科都有论有赞,末两科纂辑在后,有论无赞。有论中概括了前序和后议,阐明一科的主旨和源流,对突出的人物给予评价;同时也表达作者的看法,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佛教发展的情况。序录中有序言和全部目录,末附有学者王曼颖与作者的书札及作者的答书。慧皎写作态度一丝不苟,“尝以暇日遇览群作,辄搜检杂录数十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次故老,广访贤达,校其有无,取其同异”《序录》。所引用之书不下数百种,上千卷之多。所写人物栩栩如生。各具特点。表现出后汉至梁初佛教的风貌和思想的演变及佛教对社会的影响。《高僧传》是中国佛教书籍丛林中的一部要籍。它的优点很多,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佛教本身。概括起来主要优点是:第一,首创“高僧”名,亦开《高僧传》。把他认为的品德高尚,学识优长的僧人,一一载入此书。这就避免了过去僧传的缺欠,即:有的偏叙一类,所涉不广;有的仅举一方,记录不全;有的记事缺略,繁简不一;有的只录名僧,高蹈之士多有遗削。也避免了虽有名而无真才实学,虽有真才实学但每每因不随俗俯仰而世无名所造成的失实情况。其所提“高僧”作为僧人是否入选传记的标准尺度,为后来僧传作者所效仿。由高僧而传述出的遗弃名利“高隐者”的形象,尤在佛教界影响既深且远。第二,众僧合传,十科分法,为后来总传体例的僧传编写树立了典范。第三、传中所记中印文化交流,中亚的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中西交通史上的宝贵资料。有关南北朝历史,也可互相参证,补正史之不足。第四,本传文字典雅流畅,在六朝作品中也属上乘,受到学界广泛好评。王曼颖在致慧皎书中说此书堪称“不刊之笔。属辞比事,不文不质”。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卷十一中说:此书“为时所轨”。道宣在《续高僧传·慧皎传》中说:“文义明约,即世崇重”。第五,此传不仅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研究中国哲学、历史,文学史方面,也有重要参考价值。缺点主要是有以下二点,一是、传中个别地方不够精确,如鸠摩罗什的卒年就是一例。二是有关各家学说,虽提到,但失之太略,没有把内容或论点扼要记录下来。至于北朝及梁代入传僧人不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条件所致。南北分裂故北朝资料难于掌握。梁代虽佛教发达,但本书传时间截止天监十八年,又有生存者不录的原则,加之,梁代真正潜修的高僧并不多。现常见版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高僧传合集》,合集收载了《高僧传》全文。另有十卷本。

猜你喜欢

  • 寒香阁诗集

    四卷。清邓钟岳(约1736年前后在世)撰。字东长,号悔庐。山东聊城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第一。官至礼部左侍郎。本集是其子汝功汝敏编纂,计有古今体诗一百九十二首。其诗颇温厚和平,而材地稍弱,尚不

  • 滁阳志

    十四卷。明戴瑞卿等纂。戴瑞卿,字孝隆,赤城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来任滁州知州。滁邑旧为永阳,而州志的纂辑,则始于宋淳熙中法曹恭维所著《永阳郡志》,其书世无刻本。及至明永乐四年(1406),州守东

  • 六艺论疏证

    一卷。皮锡瑞(1850-1908)撰。锡瑞字鹿门,善化(今湖南长沙)人,清代经学家。光绪壬午(1882)举人,曾主讲湖南龙潭书院、江西经训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赞成变法维新,受到顽固派弹劾

  • 乐律明真

    不分卷,附《乐律算题》一卷。清爱新觉罗·载武撰。载武字绍舫,同治、光绪年间人,潜心物理算学,曾为会典馆校订乐律乐图,度量权衡等,著有《乐律答疑》二卷、《排列算法》四卷。作者认为古人研究乐律之学有未善之

  • 毛诗说

    ① 四卷。清庄存与(1719-1788)撰。存与字方耕,号养怡,乾隆十年(174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侍郎。生平通六经、律吕之学,为清代今文经学之开创者,常州学派之始祖。其学《易》尊朱熹,治

  • 群经理话

    二卷。清张楚钟(详见《四书理话》撰。此书上卷言《周易》,下卷言《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尔雅》。此书以《周易》为主,

  • 劝学

    二曰: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 诸史评节

    三十九卷。明陈深编撰。陈深生平事迹见《周礼训隽》条。所撰《诸史评节》,采录《国语》、《后汉书》诸书,皆随意杂抄,漫无体例。《四库全书总目》载该书为两江总督采进本。现存三十九卷本、四十卷本、四十卷后集八

  • 书叙指南

    二十卷。宋任广(生卒年不详)撰。任广字德俭,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文献通考》写作任广浚,可能是把人名与地名混写在一起了。《书叙指南》,初刻于宋靖康年间,之后,版即被毁。有俞氏者,携旧本南渡。其后,辗

  • 经德堂文集

    二十卷。清龙启瑞(1814-1858)撰。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广西桂林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提督,湖北学政,江西布政使。通经义,讲声韵之学。著有《经德堂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