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
【源】 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故城在今河北唐县)。裔孙刘累之裔封方城之唐(故城在今湖北随州西北90里之唐县镇),是为唐公,楚灭唐,徙杜(故城在今陕西长安东南故杜陵县地),为唐杜氏(17,60,62)。一说,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21)。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路史》注云: “帝尧后有唐杜氏。”帝尧初封於唐,至周武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号曰唐叔,而迁尧裔唐公於杜(今长安杜城),遂为唐杜氏。此以封地为氏,系出祁姓。
【源】 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故城在今河北唐县)。裔孙刘累之裔封方城之唐(故城在今湖北随州西北90里之唐县镇),是为唐公,楚灭唐,徙杜(故城在今陕西长安东南故杜陵县地),为唐杜氏(17,60,62)。一说,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21)。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路史》注云: “帝尧后有唐杜氏。”帝尧初封於唐,至周武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号曰唐叔,而迁尧裔唐公於杜(今长安杜城),遂为唐杜氏。此以封地为氏,系出祁姓。
读音:Zhágǔ【综】 清驻防察哈尔镶蓝旗有札古氏(259,260)。
读音:lù【源】 ①系自姜姓。炎帝神农氏之裔有露伯,夏殷时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6,7,21)。②潞子国,春秋时赤狄一支日潞所建小国(故城在今山西潞城东北40里),后有露氏,见《姓源》(17)。③陆浑
读音:Bō【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 《姓氏词典》引 《唐书》亦载,其注称: “唐有钵阐布。”未详其源。
读音:Chǒu【音】又音愧(Kuì)(86,91)。 【源】见《姓苑》(21,24)、《集韵》(86)。商周时古族鬼方,活动于今陕西一带,亦称媿氏(91)。一说,或系魏氏因事去禾为媿(26)。 【人】
读音:Cóng从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为改姓。东周平王封少子精英于枞国,在今安徽桐城东南,称枞侯。其后代就以枞为氏。汉以后,去木旁为从氏。二是源自汉代将军从公,其后人以祖字为姓氏。从姓较为少
读音:Xīshēn《姓氏词典》收载。其据贾耽《四夷述》注云: “大食国 (即阿剌伯帝国)之后有奚深氏。”
读音:fān【源】①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有藩氏(8,60,62)。②台湾土著姓(66,385)。【变】亦作蕃(91),或籓(418)。【望】荥阳(17)。【布】浙江上虞(279)、台湾(
读音:kàng【源】 ①宋微子之后有伉氏,见《路史》(60,62)。②春秋时卫大夫三伉之后,见《风俗通》(7,60)。③春秋时宋大夫采邑,以邑为氏,见《姓考》(17)。【望】 汉平(17),汉中(41
读音:Ābēi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由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Diàn【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相传为甸氏所改(91)。【布】 浙江诸暨(368)、上虞(279)、江苏武进(314)、台湾台南、台北(64,68,261)、广东普宁(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