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
【源】 见(直音)(15,63)。或同雋姓。【布】 山东青州、淄博等地均有此姓。
《姓氏词典》 引 《新编千家姓》 收载,其注云:“即隽姓。”
【源】 见(直音)(15,63)。或同雋姓。【布】 山东青州、淄博等地均有此姓。
《姓氏词典》 引 《新编千家姓》 收载,其注云:“即隽姓。”
读音:Hóngzhuǎ【综】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读音:Yíqiū【综】 春秋时晋有夷丘五,见《左传》(17,63)。亦作〔夷邱〕(17)。《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收载,未详其源。或作“夷邱”。
读音:Xiāo【源】帝鸿次子白民降居于夷,为销氏(17,60,62)。 【望】安西(17,418)。 【布】山东新泰(359)、安徽淮南(362)、台湾台北、彰化(64,68,261)、贵州赤水(44
读音:Bàidáěr【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苏尼特(23,63,260)。【变】 亦作〔白达尔〕(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苏尼特地方,乃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读音:Qīngyǐn【综】 春秋时有楚大夫青尹弗忌,宋司城司马青尹渠(6,20,63)。《姓氏词典》 引 《元和姓纂》 收载,其注称:“春秋时宋有青尹·渠”。未详其他。(按: 疑与 “清尹”通
读音:Ténɡshào【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孟连腊雷区海东村(161)。
读音:Gǔhuì【源】 代北人姓(27,60),源出昌黎鲜卑人(242)。【变】 后改为谷氏,见《魏书·官氏志》(12,27,60)。【人】 谷会归,东晋末慕容农之部将(7)。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
读音:Jié【源】①黄帝之子有结姓,结即姞也(60,62)。当为别姞姓之支系。亦见《姓苑》(15,21)。②突厥有结氏(60,62)。 【布】广西龙胜(62)、河南偃师(62)、卢氏等地均有此姓。现行
读音:sān【源】 ①见《姓苑》(15,21)。②三闾、三乌、三饭、三丘等复姓有改姓“三”者(239)。③清时台湾土著七姓之一(243)。【布】 青海民和(62)、江苏武进(314)、北京、湖北武汉、
读音:Zēng曾姓主要是以国名为姓氏,出自姒姓。夏王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建立鄫国。后国灭,子孙后代遂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阝)旁为曾,表示离开故城。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苍山西北一带。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