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
【源】 见《姓苑》(21,24)。汉时苦县有颐乡(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南),以地为氏,见《史记·灌婴传注》(60,62)。【布】北京顺义有此姓。【人】颐炅,隋时象川(四川雅安)人,学于郑译(21,24,6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史记·灌婴传·注》云: “以乡为氏。汉时苦县(按:其地当在今河南鹿邑县东)有颐乡。”
隋代有颐煚,象川人,与兄灵同学於郑铎。
【源】 见《姓苑》(21,24)。汉时苦县有颐乡(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南),以地为氏,见《史记·灌婴传注》(60,62)。【布】北京顺义有此姓。【人】颐炅,隋时象川(四川雅安)人,学于郑译(21,24,6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史记·灌婴传·注》云: “以乡为氏。汉时苦县(按:其地当在今河南鹿邑县东)有颐乡。”
隋代有颐煚,象川人,与兄灵同学於郑铎。
读音:Liú当与“留”同。《中国人名大辞典》之“四角号码”索引作 “留”,其 “附录” 《姓氏考略》 则作“畱”; 《姓氏词典》 则留、畱两收,其注 “畱” 云;①以封地为姓氏。丹朱庶兄九
读音:Zhàn【源】 见《中华姓府》(63)。保安、撒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布】青海循化、甘肃临夏(62)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上海、甘肃之积石山及山西之吕梁等地有分布。汉族、保安族有此
读音:Wòěrnà【源】元时人姓(57)。斡耳那,亦译作斡剌纳儿,系蒙古部落名,以部为氏。【变】①清《续通志·氏族略》作〔斡尔喀〕(24)。②脱怜,斡儿纳氏,元至治三年任南台御史,见《至正金陵新志》(
读音:Xián【源】 ①见《姓苑》(17)。②明时会川卫(故治在今四川会理)土官有贤氏,原云南东僰种(白族先民),当系汉建武时哀牢王贤栗之后(60,62)。③清时满洲人姓(260)。④傣族姓(205)
读音:gōng lǚ【源】 见《姓苑》(7,17,60)。一说,主公之军旅者,以其官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引 《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注云: “主公之军旅者,以其官为
读音:Yùsī《姓氏词典》引 《新唐书》收载,其注称: “唐有饫斯达干。”未详其源。
读音:Jì【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75,91)。现行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按: 荠,荠菜,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嫩时可吃,全草可入药。或当以此为姓。)
读音:qǐ lián即出连氏。(见《西秦录》)
读音:Zǎizhí/Tsaichih【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读音:Kāěrlāhǎ【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吉林乌拉(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