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
读音:Zhuān sūn
颛孙姓源自祖名。春秋时,陈国公族之后公子颛孙在晋国为官,子孙遂以祖名为姓。
颛孙姓早期主要在河南中东部活动。
颛孙姓历史人物有颛孙师,春秋末陈国人,为孔子弟子,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思想比较激进。提出“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伦理观点,他这一派后成为“八儒”之一。
颛孙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四十六位。
陈公子颛孙仕鲁,子孙氏焉。(见《风俗通》)
颛孙姓源自祖名。春秋时,陈国公族之后公子颛孙在晋国为官,子孙遂以祖名为姓。
颛孙姓早期主要在河南中东部活动。
颛孙姓历史人物有颛孙师,春秋末陈国人,为孔子弟子,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思想比较激进。提出“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伦理观点,他这一派后成为“八儒”之一。
颛孙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四十六位。
陈公子颛孙仕鲁,子孙氏焉。(见《风俗通》)
读音:chì mén见《姓苑》。以所居为氏。
读音:Wéishǐ【源】 韦豕,国名(参见韦姓),以国为氏(6,9,12,17)。亦见《诗经·商颂笺》(63)。
读音:È【源】 见《清稗类钞·姓名类》(30)、《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中国姓氏集》(62)。罕见姓氏。《韩非子·难一》载有商纣之臣恶来,助纣为虐。周武王杀之。恶来,当为恶氏之
读音:Kǒngsā【源】 藏族姓。以居地为姓(252)。
读音:Shèyáng【源】 春秋时秦国叶阳君之后(6,9,11,17,60)。【人】 叶阳通,汉时谏议大夫(6)。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元和姓纂》注云: “以封地为姓
读音:yòu【源】 明太祖朱洪武改有姓为宥,见《正字通》(24,60,62)。【布】 明时徐州有此姓(24,62)。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明滁州宥氏,本姓 ‘有’,有若之后
读音:pí【源】系自姬姓。郑大夫裨谌之后,见《路史》(17,60)。【变】亦作諀,见《姓氏辩证》(60,62)。【望】宣城(17,418)。【布】安徽芜湖、宣城等地均有此姓(62)。【人】裨惠,晋时宣
读音:duān【源】 ①古有端国(故城在今山西沁水东北),春秋时灭于晋,晋大夫食采于端,因氏(17)。②战国时韩、魏、赵瓜分晋,封晋君于端,子孙因氏(60,62)。③春秋时孔子弟子子贡,本姓端木,后省
读音:Yòu【源】 见《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21)及《新编千家姓 》(73)。【变】 亦作祐(91)。【布】 江苏武进有此姓(314)。【人】 佑忠,明时北流人,乐昌丞(2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
读音:yì艺元,宝坻人。(见《奇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