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诗词古文>干宝生平

干宝生平介绍

干宝,生卒年不详,东晋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字令升。著述颇丰,主要有《周易注》、《五气变化论》、《论妖怪》、《论山徙》、《司徒仪》、《周官礼注》、《晋记》、《干子》、《春秋序论》、《百志诗》、《搜神记》等。其祖父干统,三国时为东吴奋武将军都亭(今湖北恩施)侯,父干莹,曾仕吴,任立节都尉,迁居海盐。干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为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查看干宝的诗词古文

学术成就

干宝于易学造诣极深,《晋书》明言注《周易》。《隋书·经籍志》载有:《周易》十卷,晋散骑常待干宝注,又《周易爻义》一卷,干宝撰,梁有《周易宗涂》四卷,干宝撰。其中《周易宗涂》《隋志》言已佚,两唐志皆不录。而《周易注》、《周易爻义》二书,两唐志皆收录之。另《经典释文·序录》、《宋史·艺文略·经类》及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等也录《周易注》十卷。又根据《册府元龟》记载,《周易问难》二卷、《周易玄品》二卷,也为干宝撰。项皋谟、朱彝尊、马国翰等人皆信从。然《隋书·经籍志》明言《周易问难》二卷王氏撰,《周易元品》二卷不着撰人,故今人台湾学者黄庆萱等人关于《周易问难》《周易玄品》二书不为干宝所撰的考证属实(见《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九)。干宝的易学著作今皆散佚,其《易》注主要散见于唐人李 鼎祚的《周易集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后人有辑本,“元时有屠曾者,始辑其佚。明下德间,其孙勋重订,其书刻在《盐邑志林》,即今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所据而补订,武进张惠言梓入《易义别录》,历城马国翰、甘泉黄又据而参校习刊之,载《玉函山房辑佚书》、《汉堂丛书》中。孙、马、黄三家辑本,互有详略,然马、黄多者二事,孙多者七事,较其得失,孙本为优”。(尚秉和语,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另外,根据其它典籍记载:干宝还撰有:《易音》、《毛诗音》、《周官礼注》、《答周官驳难》、《周官音》、《后养议》、《春秋左氏函传义》、《春秋序论》、《正音》、《立言》等。

生平

  祖父干统,三国时为东吴奋武将军都亭(今湖北恩施)侯,东晋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他的《搜神记》志怪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海盐通元)。

  干宝学识渊博,遍览群书,曾由华谭推荐任著作郎。建武元年(317年),经中书监王导推荐,领修国史。时因家贫,求补山阴(今绍兴)令,迁始安(今桂林)太守。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二月封关内侯。太宁元年(323年),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咸和元年(326年),母桓氏卒,葬灵泉里西南隅,干宝辞官为母守孝。咸和四年服阕回朝。永和元年(345年)致仕,永和七年(351年)秋卒,葬灵泉里后花园。朝廷特加尚书令,从祀学宫。

历史评价

干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他的《搜神记》志怪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至今有关专家已收集到的干宝书目达26种,近200卷。

猜你喜欢

  • 斌良

    斌良(1771-1847)字吉甫,又字笠耕、备卿,号梅舫、雪渔,晚号随葊,瓜尔佳氏,满族。初以荫生捐主事。嘉庆十年(1805)五月,补太仆寺主事。十月,升员外郎,充高宗皇帝实录纂修官。十一年,任盛京兵部员外郎。十二年,补任户部员外郎。十六年,升任郎中。十八年,升太仆寺卿。二十二年,升政通使。二十三年,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调任盛京刑部。

  • 李谧

    (484—515)北魏赵郡人,字永和。李安世子。少好学,通诸经,览百家书。初师事小学博士孔璠。数年后,璠还就谧请业。征辟皆不就。卒谥贞靖处士。有《明堂制度论》。

  • 湛挺

    湛挺,字茂之,尝为司徒右长史,隐于无锡之惠山,筑草堂读书其中,与南平王刘铄友善,更以诗章唱酬留刻于石,定居无锡惠山。

  • 庄元戌

    庄元戌,晋江(今福建泉州)人。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

  • 徐坚

    徐坚(660年-729年),字元固,浙江长兴人。以文行于世,唐玄宗朝重臣。少举进士,累授太学。初官为参军,多次升迁,深得玄宗信任,奉敕修撰《则天实录》、《初学记》等书籍。历官至太子左庶子、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与刘知几等同修《三教珠英》、《则天实录》。卒,赠太子少保,谥曰文。著有《大隐传》、辑有《初学记》传于世。坚与父齐聃俱以词学著闻。坚长姑徐惠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并有文藻。议者以为“方之汉世班氏”。

  • 李百药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另外,据《安平县志》载:李百药及家族墓地遗址在今河北省安平县程油子乡寺店村南。

  • 辛德源

    (?—601)陇西狄道人,字孝基。辛子馥子。沉静好学,博览群书,少即有名。曾仕北齐。入北周,为宣纳上士。及文帝受禅,久不得志。隐于林虑山。著《幽居赋》以寄情。与卢思道友善,时相往来,为人所奏,谪令从军,年余还。后参与修国史。撰《集注春秋三传》、扬子《法言》注等。转蜀王杨秀咨议参军,卒于官。有集。

  • 刘邺

    刘邺(?-881年1月24日?),字汉藩,唐朝宰相,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黄巢之乱中被杀。刘邺生年不详,润州人氏,父刘三复在李德裕在地方上为官时长期担任其幕僚。唐武宗年间,李德裕成为权相,刘三复在他手下官至刑部侍郎。844年,在李德裕命令下,刘三复上了一封表章,而后故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的妻子裴夫人被处死,其时刘从谏的养子也是亲侄子刘稹正在反叛朝廷。上表不久,刘三复病亡。刘三复去世时,刘邺才五六岁,已能背诗,李德裕出于怜爱,带他回家和诸子一同学习。846年,武宗驾崩,皇叔唐宣宗继位,李德裕失势被贬。刘邺失去靠山,在长江、钱塘江地区游荡,作文养活自己。他的写作才能在当地闻名了。

  • 王翛

    (1133—1207)涿州人,字翛然。熙宗皇统二年进士。由尚书省令史除同知霸州事。章宗时累官定海军节度使。性刚严,临事果决,吏民惮其威,虽豪右不敢犯。

  • 夏瑚

    夏瑚,中国清朝官员,本籍中国浙江。夏瑚於1758年(乾隆23年)接替宋清源,於台湾担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清治时期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1760年及1763年则两度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